每年20萬新生兒中,約有60到100名先天性重度或極重度聽損的幼兒,其餘為後天疾病、突發性耳聾造成的後天聽損。衛福部健康保險署公告,今年七月一日起人工電子耳正式納入健保,將補助未來18歲以下雙耳聽力損失大於90分貝的兒童,首年預計有逾150名兒童可受惠,目前全台植入電子耳累計有逾2000名。

39歲的林先生為後天聽損患者,原本從事高爾夫球運動的他,在九歲時因左耳中耳炎惡化影響聽力,使得僅能單靠右耳聆聽,長期下來右耳過度使用提早老化,四年前開始逐漸聽不到外界聲音,對於在大學任教體育系的他,無論在生活或教學都十分不便。

林先生說,為了改善聽力狀況,試過各種治療方式,包括配戴助聽器、針灸、服用中藥等,聽力仍不見好轉,直到今年四月手術裝了人工電子耳後,本來只能聽得見一成聲音,現在能夠聽到八成。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系副教授暨主治醫師吳哲民表示,先天聽損嬰兒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主要是基因突變導致,其餘為不明原因,多數新生兒在聽力篩檢時發現有聽力受損,但若未能在5前掌握植入電子耳的時機,未來聽力雖能改善,但因錯過語言學習關鍵時期,將影響語言發展,孩子講話恐缺乏抑揚頓挫、聲音單調。

吳哲民進一步解釋,對於先天重度聽障的孩子而言,愈早植入電子耳成效愈好;若患者內耳正常,順利植入電子耳後能聽到八、九成聲音,但假使患者聽力嚴重受損,因配戴助聽器效益不大就不配戴,隨著神經退化,後續再植入電子耳效果也有限。

在大學任教的林先生自今年四月手術植入電子耳後,約能聽到外界八成聲音,生活與教學過程因而改善。   圖:趙婉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