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來自全台各地國小學童,昨 (6) 日在慕尼黑國際兒少雙年影展主席瑪雅歌慈的帶領下,參加主持全國兒童培力工作坊,透過身體描繪與劇場遊戲,孩子們學習如何建立自我認同與找尋勇氣。

「認同,是一系列自我定義的過程。」瑪雅特別強調兒少節目的角色設計如何打動與影響學童的認同形成。孩子們會在電視節目中故事主角身上看見自己的缺點與優點,並在主角的陪伴下經歷人生。例如「海綿寶寶」的樂觀積極、活力滿滿,從不刻意使壞;「神奇寶貝」裡的「卡比獸」雖然貪吃又貪睡,但也代表了一部分的孩童心理:「即使有時想懶洋洋,也沒有錯,更無須壓抑」。

瑪雅提醒大人們:這些透過認同以紓解壓力的方法對於兒童極為重要,因為唯有零壓力、少焦慮的孩子,才能以健全平衡的方法成長、學習,並且能夠好好面對世界。她在工作坊中提及,國外有位11歲的莎賓,長久以來都把義大利與奧地利合製影集「督察犬雷克斯」當中的牧羊犬,想像成自己的好友,藉此彌補現實中因母親深受憂鬱症折磨,而難以得到的心理支持。瑪雅認為:「好的連結人物,有時甚至能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成為孩子想像中的陪伴者。」

在近幾屆的慕尼黑國際兒少影展中,瑪雅對於戰火與疾病陰影下的孩童,曾經特別設計了一些藝術治療的專題報導。例如大會曾針對14個國家中4-18歲的300名兒童與少年,邀請他們依據影展主題:「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量身彩繪自我;此外,也特別在7個國家,邀請114位兒童創作「形構自我」(Shape Myself)的圖畫,其中也包括了敘利亞難民、泰國罹患愛滋病的病童等,藉由這些兒童繪畫作為示範,大會邀請兒童心理學者剖析這些作品裡的內在情感,說明孩童們所面臨的傷害、恐懼與需求。

從瑪雅的遊戲指導與影片分享,不難發現歐洲以兒少為中心的教養視野,相當具有悲憫與扶助身處幽暗角落的孩童處境,並不只是簡單地娛樂或說教而已。她刻意在7月5日舉辦的教師培力工作坊裡選播了英國影片「沉睡的獅子」,說明少女如何克服軟弱,勇敢揭發自己遭受繼父性侵害的陰霾,最終能夠重新找回生命的自主與完整。

瑪雅分享瑞典公共電視台著名製作人Ragna Wallmark自己親身經驗,她說某天有位傷心的母親致電給她:「我今早發現女兒坐在電視前看妳的節目,主題竟然是性侵害,這可不是我想給她看到的東西。節目裡一位心理諮商師和一群年長的孩子們分享性觀念。看到一半,我的女兒轉頭對我說:他們說,如果沒有你的允許,誰也不能碰你;如果他們碰了你,那你一定得告訴其他的大人。話一說完,我的女兒就哭了起來,直到那時,我才知道她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聽完這位母親的話,瑪雅說:「我忽然覺得,就算這位小女孩是我節目的唯一觀眾,那也完全值得。看完節目她會知道,那不是她的錯,她更不是唯一經歷過這些事的小孩。」

能從孩子的視角與心理需求來說故事、聽故事,這些節目才真的對孩童們有益。瑪雅提醒兒少節目製作人的理想性:「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尊重孩子,告訴他們其實他們大有可為,提高孩子們對自己的認同。節目能夠短小簡單、詼諧愉快、富教育性,但絕對要協助孩子們找到內在的力量,替他們說出自己有口難言的話。」

公視總經理曹文傑代表公視致贈瑪雅博士禮物。   圖 : 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