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拼經濟,小英總統27日與幾位產業大老閉門會談。其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提出「低工會門檻不利企業營運」,引發各界討論。有人認同,也有政治人物直言,「這分明在搞階級鬥爭!」事實是,台灣內需冷,許多勞工「顧肚子」都來不及,毫無心思搞工會,令我不得不說,「張董,這次您真的過慮了!」

張忠謀董事長的論點是,美國企業籌組工會需要一半以上員工認同,反觀台灣,卻只需要三十名員工,不但門檻過低,也不具代表性,對企業營運恐造成不利的影響。

經營階層擔憂工會勢力龐大,影響管理流程和效率,本是人之常情;但考量到現實層面,台灣勞工不是畏懼資方,不敢積極參與工會,不然就是缺乏勞工意識,連參加的動機都沒有,使得儘管「低工會門檻」已存在多年,卻未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

據勞動部統計,去年華航罷工後,截至今年第一季,企業工會數量並未明顯增加,只有919個,工會組織率仍在3%的低點,勞工參加工會的比率也只有7%,與北歐國家動輒50%、英國25%、日本德國澳洲的17%相較下,台灣工會稱得上是力量單薄。

在我曾服務過的媒體和金融機構,只有其中一家大報組織工會。但礙於平日工作忙碌,每月除固定繳少少的會費外,多數同事最在乎的,莫過於報社發放的三節獎金是否符合獲利狀況,以及若有同仁遭到優退優離,資方是否有提出完整的配套措施。其他時候,工會同仁與資方和平相處,也鮮少聽聞工會舉辦大規模抗爭。工會扮演的不是抗議者角色,比較像是被動的監督者。

連員工幾千人的大報都如此了,更遑論中小企業,勞工常常就像免洗筷一樣,被資方用了就丟,總是擔心工作不保、無法養家,如何花心思去組工會呢?

前幾天,我遇到一位在電視台服務的化妝師。好久不見,她卻愁眉苦臉的說,「我剛失業,正在積極找工作中!」印象中,她工作認真負責,應該沒有理由被資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才緩緩說出,「勞動部派人來勞檢,我們工時長,總是沒有加班費,連颱風日上班也沒有雙薪,我只是照實講,公司主管覺得很困擾,便叫我主動離職!」

也由於這樣殺雞儆猴的做法,當勞動部再派人勞檢,其他員工不論打卡時間、給薪方式都盡量配合資方需求演出,圖的就是不要讓自己成為下一個犧牲者!能忍多久,就設法忍多久!

這就是台灣許多勞工苦情的寫照!畢竟不是所有企業主都跟張忠謀一樣,願意善待員工,給予合理的分紅和福利;當「慣老闆」行為一日不改,且總數越來越多時,勞工們只有眼淚往肚裡吞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