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次長楊偉甫及水利署長賴建信今(5)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前瞻水環境基礎建設與0601豪雨災害檢討因應」,賴建信指出,淹水面積大幅減少,顯示過去治水有成;但同時淹水地區有92%是「內水」未及宣洩,全台尚有29,187公頃「易淹水地區」需要整治,驗證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必要性。未來將由中央、地方雙向並行,2個月內對受災區域的水系規劃完成初步檢討。

水利署長賴建信表示,這次豪雨雨量驚人,6月1日0時到4日18時,高雄市桃源區即降下一年57%的雨量,然而「淹水面積」1,500公頃相較2013年康芮颱風時17,636公頃已大幅減少,顯示過去治水計畫有成效,而「淹水深度」最高達到1.8公尺,發生在雲林縣斗南鎮;災情1178處,主要集中在台北市、桃園市與雲林縣。

賴建信強調,這次淹水地區中有92%是「內水」未及宣洩,也就是集中時段的強降雨,讓都市排水及非都市土地防洪排水系統宣洩不及,顯示排水系統亟須加強。至於水利設施災情方面,他表示,河堤受損有31處,但佔全國河川堤防長度僅0.08%,搶修險經費約3億元、復建經費約1億元,水利署要求各河川局2周內搶修,務必在下一個颱風來臨前完成。

至於後續改善處理所須經費來源,賴建信表示,將依「流域綜合處理計畫」6年600億,以及前瞻計畫中「水環境計畫」關於縣市管河川與區域排水部分的720億元,包含營建署240億與縣市政府480億元,兩者間比例可以經檢討再做修正。

賴建信特別強調,前瞻計畫中「水環境建設」的必要性已在這次豪雨中驗證,全國還有29,187公頃「易淹水地區」需要整治,前瞻行動是「今天再不做,明天來不及」,過去經費投資不足,應該一次在八年內籌措足額經費,集中資源將既有設施更新及強化,短時間內建構到位,將系統功能完整發揮。

賴建信說明,前瞻計畫中「水環境建設」的「水與安全」部分佔1,151億元,興建完後可以有效發揮功能,減少面對颱風時的災損情況。在縣市管河川部分,預計施設縣市管堤防護岸250公里,並加強防災預警與應變。在中央管河川部分,能夠進行120公里排水路與16公里海提改善,幸虧這次海堤部分沒有重大災情傳出。

賴建信特別強調,希望藉由前瞻計畫增強上、中、下游綜合治理,整合水土林各機關,會有工程的方法、也有非工程的方法,在工程面部分,公路總局的「跨越河川省道橋樑」配合整建,避免橋樑阻礙水流通過;營建署的雨水下水道,也將於營建署240億經費中重點投注改善。

在非工程面部分,賴建信也強調,非工程措施部分,因應極端氣候,需要事前預警、提早準備,因此應強化全民防災觀念,也透過「低衝擊開發」,做好「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他指出,河川兩旁堤防做好後,所能承接水量固定,但極端氣候下更多水量進來後,若不藉由上游土地來分擔,流到河川裡容易產生淹水情況。

賴建信指出,前瞻計畫八年目標將30,000公頃易淹水面積,減少到100公頃以下,最主要在雲嘉南及高雄地區,會比對歷次天然災害受害情形,依照急迫性部分優先投注資源。水災後針對「易淹水地區」,調查人員正在進行調查中,針對河川水系規劃內容進行檢討,希望2個月內對「受災區域水系規劃」完成初步檢討。

賴建信補充,中央與地方「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會雙向並行。所有河川水系治理都過去中央已完成規劃,最優先治理項目放在「流域綜合治理計畫」,這次颱風後會增修微調;而地方政府則可能發現經濟部未發現的不足,會跟中央預作規劃進行比對調整。他強調,藉由中央、地方雙向調整、審核與評估,找出最適規劃。

賴建信也補充,過去中央、地方都有平台會議,地方有平台,討論水系治理與都市排水一併改善與用地處理,同時調整計劃與地方需求呼應;水利署也有平台,透過專家現勘與地方平台初審來檢核治水需要,把資源對齊來達成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