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任何人都無權說「讓過去的事過去吧」,然後揮手間一切就真的過去了。我們的共同經驗恰好相反——過去的一切並未消失、沉寂。除非我們能徹底地解決一切,堅定地直視它的核心,否則它就會不斷回過頭來糾纏我們,甚至挾持我們;因為這正是它奇特的本質。 Desmond Tutu(屠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大主教)

去年5月20日民眾用選票,締造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讓蔡英文順利拿到總統府入場券,一年過去了,競選時的五大政策,「落實轉型正義」就是其中重要項目。

2016年8月1日,蔡英文正式以總統身分公開向原住民道歉,彷彿是落實正義的開端,後來陸續成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8月31日)」、「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2017年3月20日舉行第一次開會)」,更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列入立法院優先法案,立法後,進而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而「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C)」的設置,承諾3年內完成轉型正義報告書,希望能夠挖掘真相,讓228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中消失的加害者浮現出來,弭平傷痕與釐清責任。德國自二次大戰後,便開始積極地執行轉型正義,反觀台灣,蔡英文有可能在任期內完成嗎?

先建立「正義模型」再談轉型正義

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受訪問時點明,蔡英文去年高票當選,是因為人民願意相信,所以才支持她,但這並不代表「一當選總統,正義就在蔡英文身上顯現,而是必須要先建立正義的模型出來」。

陳芳明舉例,去年高雄市政府強制拆除民族路果菜市場,一開始允諾要建置新的果菜市場與滯洪池,改善日後淹水狀況,並打通十全路連接覺民路,萬萬沒想到今年四月卻來個政策髮夾彎,目前僅興建五層樓停車場。去年內政部都委會審查南鐵東移案,會中交織著抗議聲浪,當自救會民眾憤而離席時,都委會仍繼續進行閉門會議,強行通過此案。執政黨的舉措無形中揭露其「一點都不尊重土地正義」。

「你都沒有豎立任何正義的典範,然後就要去講轉型正義,好像就是我當選,我就是正義之神,我就是正義的化身,這樣不對吧!」陳芳明眉頭微皺提出質疑。他進一步說,「土地不是只有居住權,還有文化記憶,人家一輩子的記憶都在那裡,現在把它剷除掉,怎一個家族的記憶就沒有了,這是最粗暴的文化政策」,他憂心表示「這跟大埔事件沒什麼不一樣」。

再談到同志議題,蔡英文競選期間曾發行彩虹卡,力挺同志婚姻合法化,去年原本預計修改民法,後因正反意見旗鼓相當,遂急踩剎車另立專法,本月24日大法官將對「同婚釋憲案」發表解釋文。

陳芳明認為,婚姻平權是最不會耗費社會成本又可施展正義的政策,「你只要有一套說詞,能對基督長老教會或反同團體進行道德勸說,說服他們,無須花錢,然這個你也不做,也不把它當作優先的法案,最沒有成本的(婚姻合法化),你放到後面,但是,這些(如前瞻基礎建設條例)都是花成本的。」他不諱言,「因為有一群基督教長老教會的人反對她,而長老教會是票倉,人家只要揚言說我不支持妳了,她就不敢動,她還是被綁架,被綁架的人叫做正義嗎?」

綠色才是正義典範? 勿只糾正前人錯誤

既然要實現轉型正義,就應先豎立正義的典範,不禁讓人思索什麼才能被定義為「正義」的作為呢?清查國民黨不當黨產、追查228與白色恐怖時期的加害者,還給受害者事實真相的公道,抑或是尊重原本在這片土地生活的原住民,劃設適切的傳統領域範圍,以上這些,蔡英文分別設置了各個相關委員會,欲展現推動轉型正義的決心。

新政府將分三階段推動轉型正義,一開始先處理威權時期遺留下來並可能危及國家憲政民主運作的部分,如不當黨產;再釐清威權時期政府的不當作為,還原正義的原貌,如公布政治檔案;最後則是進行威權意象轉型的社會文化工程,如中正紀念堂的後續處理等。

談到國民黨黨產,陳芳明質疑,「我們的總統是以正義女神的身段出現,正義的標準在哪裡,因為有藍綠對決,以綠色為典範,才叫做正義,是這樣嗎?」、「到底是拿國民黨開刀,而獲得支持者的喝采,但同時也製造很多藍色的敵人,蔡英文是全民總統不是綠色總統,全民總統就是藍綠不分,都要執行正義。」陳芳明希望蔡英文能「確確實實是在追求正義,而不是只有糾正別人過去的錯誤」。

原住民轉型正義要給明確「說帖」

清查國民黨不當黨產部分,陳芳明認為,政黨應先彼此對話,一切皆應按照民主程序進行,雖然台灣曾經歷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但仍遵從民選結果,接受政黨輪替,民主制度就是讓「失敗者有捲土重來的機會」,他直言,「未來的反對黨就是時代力量」。

陳芳明說,查黨產要羅列出國民黨黨產為何與數量,向民眾說明此為什麼國民黨黨產要歸還給人民,不應只流於藍綠內部辯論,「要有一套論述,有很多都是殖民地時代,日本人徵收台灣人的土地,變成日產,但是日產其實是台灣老百姓過去的土地,國民黨來台灣後,就把那些日產全部變成國民黨的黨產」,若有個明確的說帖,民眾會站在執政黨這邊。

也是轉型正義一環的原住民議題,蔡英文除公開向原住民道歉外,今年2月頒布《原住民傳統領域劃設辦法》,原委會對傳統領域的定義限於公有地,未納入私有地,引來原住民族在凱達格蘭大道前陳情抗議。當時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表示,基於原基法第21條,僅劃設80公頃公有土地為傳統領域,遭到林昶左、Kawlo Iyun Pacidal、鄭天財Sra Kacaw等立委質疑。指當初修訂條文時增加「部落」及「部落周邊的公有土地」,就是為了放寬公有地。

陳芳明強調,「道歉與和解是兩回事」。他提出兩項建議,要不請巴奈進總統府道德勸說,詳細說明執行步驟為何,要不透過原民會作為與原住民的溝通橋樑,「巴奈提出來的問題,你要有一個公開回答,要讓所有原住民族群都知道,假使未來公共建設開發,侵犯到原住民祖靈的土地要怎麼做,你要一個『說帖』,她(蔡英文)有很多東西都沒有說明」。

陳芳明:蔡如置身象牙塔 有義務回答人民疑問

「事實上,民主政治需要一個時間表」,陳芳明舉毛澤東為例,連像毛澤東如此強硬領導風格都不致「四面出擊」,更不敢「全面開戰」,然而,蔡英文一上台就「承諾太多」,她的「議題也就很多」,「每一個都跟人家作戰,作戰之後卻都沒有答案,結果就變成一團亂局」。

尤其,總統與行政部門之間也出現問題,蔡英文如果想要大刀闊斧改革,就要有雄才大略的行政院長,「可是你找了林全。蔡英文的政令不出總統府,她向全國宣告就是在總統府,可是行政院沒有配合她」。

回顧蔡英文施政一年的表現,陳芳明坦言,「本來她當選那天我是非常樂觀,可是她一做下來以後,我就愈來愈悲觀」,蔡英文彷彿是置身於總統府象牙塔內,始終不願對外回答民眾提出的疑問,「我覺得綠色執政有點傲慢,人民有任何疑問,你都應該有義務要回答,一個國家有很多瑣碎的事情,你當總統就是要不厭其煩,如做不到就是民主怠惰」。

「對話有那麼困難嗎?如果真的出現問題,相關單位就要解決此問題,不是由總統來解決,但是你說我不理你,我不跟你對話,這不是民主,這已經是獨裁。」

長期研究台灣文學史的陳芳明說,轉型正義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反而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日前國史館長吳密察公布了大溪檔案,供民眾瀏覽,揭開蔣中正的神秘面紗,就是轉型正義的例子。而拆除蔣中正銅像以清除威權統治的象徵絕對是必要的,他舉例,連曾經服膺共產主義的俄國,其境內根本不可能出現列寧的銅像,反之佇立於廣場的是詩人普希金的銅像,那就是文化的力量高過政治的力量的表徵。

不過,他也強調,直接拆除威權遺跡是轉型正義最廉價的方式,轉型過程中法律責任的追究與釐清是更重要的,透過釐清真相讓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聲音同時存在,勇敢面對真相才能達到和解的目標。「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所有的民主都會有殘缺不全,德國的轉型正義是從戰爭結束以後到現在都還在做,台灣的轉型正義更不可能在兩任總統任內完成,因為是長程工作,所以就不要急」。

蔡英文就職一周年將屆,《新頭殼》特別專訪政大台文所教授陳芳明,坐下來和我們談談這一年來,蔡英文競選期間曾承諾的「轉型正義」落實多少以及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圖:趙婉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