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即將舉行,美智庫亞洲協會刊出專文,認為時間點不對,憂心美國總統川普是否已準備好,也質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可能藉北韓問題換取美國退出亞太。

川普上任不到100日,急於與即將邁入第2任任期的中國政治強人、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在美學界引起強大質疑聲浪,也普遍不被看好。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刊出專文指出,期待從非正式會談獲致具體收獲顯然不切實際,但從美國以及川普考量與中國的關係著眼,峰會仍然值得考慮。

亞協執行副總裁納戈爾斯基(Tom Nagorski)曾建議川普政府,應先組成高階團隊專責瞭解美中關係,謀定後動,顯然川普未接受學界類似建言。學者費希(Isaac Stone Fish)更直言,此時推動峰會的「時間點很糟糕」。

另外,美政學界瞭解川普作風的人,一點都不好奇川普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在美中之間扮演的關鍵角色。但庫許納的作為已經招來批評,除了接受曾主導美國對華政策的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個別教導外,庫許納完全不懂中國,也無類似專長。

資深記者夏芬薩(Matt Schiavenza)在亞洲協會撰文提到,庫許納主導美中關係,恰巧印證為何川普的國務院及國安團隊相關人事案迄今遲遲未能定案。夏芬薩同時分析,從川普在選戰期間措詞嚴厲批判中國占盡美國便宜,到選後接受台灣的總統蔡英文恭賀勝選電話,再到最近,川普以乎修正了對中國的立場,今年2月與習近平通話,再次重申美國維持其「一中政策」不變,接著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訪中,更充滿安撫、調和基調。

川普與蔡英文通電話,是1979年美中建交後,第1位美國總統或總統當選人與台灣領導人的直接對話。

至於外界好奇川習會究竟能獲致那些共識或收獲,亞洲協會最近邀集中國問題專家會商提出「六項政策建言」(six policy recommendations),包括與中國合作讓北韓停止核武及飛彈試射;對亞洲再保證;對美中缺乏互惠的貿易與投資提出有效工具;持續努力解決亞太海上爭端;回應損害美國組織、企業、個人等關係的中國公民社會政策;以及擴大美中對抗氣候變遷。專論提及,儘管美中皆不願見到北韓擴充或發展核武,但雙方目標並不一致。

北京擔心北韓政權崩盤的後遺症,比起華府較不願意施壓;如果習近平在此議題讓步,顯然對川普是一大勝利。再就貿易而言,川普一再批評中國偷了美國人工作機會、操縱人民幣、不公平貿易等,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資深研究員費希認為,在美中經濟結構無法獲致基本改變下,重拾美國人工作將被川普視為重大勝利。另一方面,習近平不可能在沒有任何回報下做出讓步。

習近平可能要求美國退出亞太的承諾,然而華府之前持續反對大陸在南海建立人造島礁。費希分析,習期望主宰區域,這恐怕是川普可能妥協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