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一到,全台林立的蔣介石銅像又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代表威權象徵的銅像拆或不拆,已成為當權者必須面對的棘手難題,尤其是在野時高舉轉型正義大旗的綠營政治人物,常常是外界檢視對象。「避免社會對立」幾乎是這些政客們在228議題上年年赴約、又年年爽約的百搭藉口,這一點,從「促轉條例」不斷延宕三讀期程,就可略知一二。

但當時光倒回10年前,2007年陳水扁執政末期,民進黨政府面臨扁案等內憂外患,作為前一年底才剛以1,114票險勝國民黨對手的高雄市長陳菊,面對轉型正義這一關,她不多作政治判斷,毅然決然拆除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內,這尊高達8米、擁有25年歷史的蔣介石銅像。

拆銅像前一年...高雄只贏1千票

儘管為求迅速、降低社會成本,導致銅像與標語的拆除過程必須「大卸八塊」而顯得粗糙,但最終還是順利移除藝文展演空間內的「巨型」威權象徵,而且只花了短短一夜的時間。而對於過去所信奉的政治符碼被解構,藍營支持者當時衍伸出的膜拜、淚訴、衝撞等行為來發洩不滿,火爆程度也不亞於當今部分激進的統派團體。

陳菊拆除銅像時所面對的,除了市民對於這尊銅像的情感連結,還包括:持續下挫的中央政府聲望、5比5的舊高雄市藍綠基本盤,以及藍大於綠的議會生態。暫不論陳菊在銅像拆除前,是否獲得中央授意或施壓,與台南市長賴清德現在拆除市內銅像幾乎毫無阻力相比,陳菊在10年前做出「去蔣」決定的挑戰與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去蔣」所引發的社會陣痛期並非永久,靠著成功舉辦世運、推動市政建設有成,陳菊的人氣不僅沒有因為拆除銅像而受挫,反倒扶搖直上,2006年得票率險勝0.14%的她,4年後的縣市合併首次選舉,立刻以懸殊差距擊敗對手,2014年再以近百萬張得票連任,2016年底,她拿下「新台灣國策智庫」6都市長滿意度首位,好評橫跨藍綠,此時距離銅像拆除已10年。事實證明,扭轉現況、勇於轉型,並不會成為執政包袱。

撐過「去蔣」陣痛期 需要魄力

蔡英文總統28日承諾,會讓228事件「只有受害者、沒有加害者」的情況獲得改善,文化部長鄭麗君也公開宣示要提案修法、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大致上,為民進黨政府的轉型正義藍圖勾勒出初步輪廓。但藍軍阻力不容小覷,民意至今仍易將政治性法案解讀為藍綠惡鬥產物,立法與行政單位能否挺住壓力、貫徹總統意志,最需要的還是「菊姐」當年的那股魄力。

此外,台北市長柯文哲對於轉型正義議題始終保持觀望的態度,善於精算民調的他,或許也嗅到台北市的「保守」民風對於類似討論接納有限,一碰就受創慘重,但過去作為優秀外科醫生,因為「怕痛」而放任威權時期遺留的毒瘤存在於台灣社會體內不除,該如何勇敢劃下轉型正義手術的第一刀,柯P恐怕也得好好學學花媽。

遭支解拆除後的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蔣介石銅像,經拼裝後,目前存放於大溪兩蔣文化園區內。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