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就職至今滿100天,儘管蔡總統曾公開呼籲「別用100天評斷我個人執政的成敗」,但新政府上任這100天內,針對各項議題的回應與作為,確實讓整體施政的方向與原則初步成形。因此,《新頭殼》特別製作百日專題,訪談各界對新政府百日施政的批評指教,以施政面向、內閣人事、爭議法案,以及前朝經驗等面向,盤點新政府面對掌權後的各項挑戰。

馬英九與國民黨執政8年來,無能形象深植人心,加上選戰策略失誤,讓蔡英文挾民怨,在總統大選中不費吹灰之力席捲689萬張選票,並率領民進黨在國會拿下68席立委,繼9合1大選後,再一次成功翻轉藍大於綠的台灣政治版圖。

擁有如此高的民意基礎,人民並沒有給蔡英文政府太多蜜月期,無論是親藍、親綠機構的百日民調數字,幾乎均呈現「滿意度微幅下滑,不滿意度表態率大幅提高」的現象,顯見蔡英文雖然在選戰期間、上任後多次期許自己的執政團隊會是「最會溝通的政府」,但現實世界中,不買帳的民眾卻是一一浮現。

成立委員會  漫談鬥嘴中找共識  

「這是小英最大的特色,也是她最大問題」,一名綠營立委這樣看,「她常說『溝通溝通再溝通』,於是上任後成立很多改革委員會,想透過這些委員會尋求共識。」但改革當頭,利益被砍的人民當然不可能滿意,加上尋求共識的過程冗長,考驗民眾對於改革陣痛期的忍受程度,「決斷力不夠」的負面印象,自然也反應在民調的數字上。

比方說,為了承諾在一年內提出年金改革方案的目標,蔡英文上任後立即著手成立「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一週開會一次,目前已經準備進入實質討論階段。為了履行司法改革,總統府也將在10月召開「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納入社會各界聲音。為了安撫原住民族,落實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蔡英文也承諾在總統府下設「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為了追求威權時期的歷史真相,促進社會和解,蔡英文也要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同樣在總統府的架構之下。 

光是在總統府的架構下,就有四個委員會要召開,而蔡英文更承諾要在司改國是會議、原住民轉型正義委員會這兩個「會議」中親自擔任召集人,宣示她重視該項議題的程度。

以憲政體制外的「委員會」來尋求社會共識,這樣的方式在過去扁馬時代少有嚐試,卻是蔡政府的面對重大改革,以及社會爭議議題的一貫「特色」。

「最會溝通的政府,其實是最會放空的政府」,台大法律系教授陳昭如認為,蔡英文在總統府下設的各類委員會,宛如民主「外掛機制」,透過這些號稱能溝通、創造共識的平台進行決策的充分討論,但事實上在檯面下就已拍板定案。「把治國當開會,把大家叫來開會解決事情,卻不用宣示怎麼想、怎麼做。」

陳昭如舉例,在年金改革議題上,年改會執行長林萬億號稱「軍人的年金改革與公教勞脫鉤」這點具有高度共識,卻沒有放在委員會上進行實質討論,完全違背了設置這些「外掛機制」的意義。「一邊放空請委員們開會,卻一邊私底下做決定,像是透過這些沒有權責相符的機構,在憲政迷宮內鑽小路。」

不過,民進黨立委陳曼麗認為,總統府下設的四個委員會,包括司改、原住民、轉型正義,以及年金改革,都是比較新的議題,而且需要跨部會配合,如果沒有以總統的高度去處理、掌控進度,過一段時間很容易就會被其他議題掩蓋而忽略。至於溝通的過程流於漫談、「吵吵鬧鬧」是難以避免的,對民調也可能有所衝擊,但無需太過在意數字的起伏,因為這是開放政府的必然現象。

討好四方  執政價值觀錯亂

除了「開會治國」,台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認為,為了平衡各方觀點,導致施政價值觀錯亂,也是蔡英文政府的一大麻煩。

「蔡英文曾說自己不是在輪流討好各方,但事實上,妳就是在想盡辦法討好,而且『一天討好一方』。」

劉靜怡認為,這100天以來,大家普遍看到價值反覆的現象,「早上當左派,下午當右派,晚上當『喬事派』」新政府應該要思考,到底要堅持價值,還是要平衡利益,如果面對多元社會的壓力就不敢堅持自己所相信的價值,「髮夾彎」現象就會隨之出現。

國民黨立委許毓仁也認為,蔡政府在政策上搖擺不定,主要癥結點是「看民調在辦案」,選舉時在很多議題上說的志得意滿,但沒想到奪回政權時,在爭議法案上碰到的反彈聲浪這麼大,不敢拿定主意的情況,導致騎虎難下。

事實上,從新政府在這段期間的施政風格,可以觀察到蔡英文在政策上廣泛開闢戰場,迅速回應民意的誠意相當足夠。但部分決策顯得過於倉促,外界詬病的「髮夾彎」施政也就頻繁出現。

例如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案,蔡英文的意志是希望從舊官僚找人進行改革,降低司法體制的排斥聲浪,未料在欠缺審視兩人經歷的情況下,謝文定、林錦芳兩人接連在過去經歷上「自爆」,被強大民意逼迫請辭提名,也讓蔡必須自撤咨文,難免損及自身威信。而許厝分校的遷校議題,沒有預先納入當地居民意見的情況下,也未免給外界帶來「社運團體一個口令、政院一個動作」的不良印象。

「應該謀定而後動,而不是『謀不定而後亂』。」民進黨立委許智傑表示,既然沒辦法討好各方,新政府的遠見與決心就要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