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能源轉型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途,過程中包含由下而上的公民運動抗爭、民間與政府在電力自由化的角力、社區集體核安意識的強化與爭取電業自由化的努力、以及最重要的是-政府的關鍵抉擇與政策鬆綁、轉型。2011年德國總理梅克爾有感於日本福島核災,宣示將於2022年全面廢止核電,德國政府也全力朝此一目標邁進。

從德國北部的首都柏林搭乘巴士南下,沿途一座又一座的風力發電廠映入眼簾,德國目前擁有2萬6千座風力發電機。愈到南德的巴登伏騰邦和巴伐利亞邦,家家戶戶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取代往昔黑森林的美麗紅色磚瓦影像,但人們卻是習以為常。這是一場政府與全民一起進行的能源轉型保衛戰,而且維持長達40年之久。

70年代歐洲反核風潮的風起雲湧,讓德國早在1981年就提出能源轉型主張,建議由傳統的煤礦和核電能源轉型到再生能源。自從2000年德國國會制訂《再生能源法》開始後的15年,搭配相關立法,再生能源在德國的比例逐年上升,現階段已經占全部能源供應的3分之1。德國的目標是在2025年前再生能源占整體能源供應達40%-45%,2050年更要達到80%的高門檻。2000年的《再生能源法》是鋪路的工程,主要是保證供電價格20年、建置再生能源輸電網絡、以及強化補修既有輸電網。同年德國關閉了第一間核電廠。

對於電業自由化的拉距,德國也不例外。90年代德國有4大電力公司,變相地半壟斷電力市場。2000年的《再生能源法》要求這4家公司與民間合作,協助建構輸電網線和電錶,這也是造就德國以社區為新聚落的獨立電力公司崛起關鍵。到2011年為止,42%的德國電力建置與擁有權在私人手中。遍及全德的地下輸電網提供民間便利且穩定的供電傳送,德國政府還要進一步延長並強化輸電網和智慧電錶的建置。

換句話說,原本寡占市場的少數電力公司也願意跟著配合能源轉型的工程,這才是關鍵所在。對比台灣電力長期遭到台電公司壟斷,未來台灣能源轉型之路,台電的角色至關重要。

尤有甚者,2010年總理梅克爾一度也和2016年剛上任不久的台灣行政院長林全一樣,差點跟現實低頭,考慮延長核電廠役期,以因應電力不足的需求。但是2011年3月的日本福島核災引發核安憂慮改變了一切,讓梅克爾再次確定終結核電的政策路線。根據當時民調,福島災變後有72%德國民眾擔心核電廠安全而主張廢核,因為若是將核災幅射範圍拉長到80公里半徑,半數德國都將受到波及。

當然,在德國政府全力發展風力、太陽能、甚至地熱、潮汐等替代能源的過程中,一般住戶電價必須提高,自然引起民意反彈,但多數民意都能共體時艱,政府也做好坦誠溝通。到了2015年,電價已略降。德國政府估計未來5年不會有提高電價的可能。甚至自2017年起,再生能源價格將根據最便宜的競標價格在市場競爭,未來受到電力供給更加自由化的競爭刺激,電價將逐步再下降。德國甚至還能出口風力發電給鄰國,賺取盈餘。

除了廢核與開發替代能源之外,德國也透過立法規範新建築的綠能規定,同時透過指定銀行提供優惠貸款作為誘因,鼓勵建商興建能夠在室內保持恆溫的綠能建築,緩解地球暖化帶來的衝擊,減少冷氣和暖氣使用。

德國經驗顯示,能源轉型絕非一蹴可幾,它涉及民意自決、政府鬆綁、政策執行、坦誠溝通才能開發更多替代能源。更重要的是,此一重大政策必須與經濟發展扣合,才能有效促進國家與地方產業的振興。德國做得到,台灣呢?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端木雲(旅居海外多年,曾從事國際新聞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