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腳步不自覺地往櫻花雨的方向移動嗎?Pokémon(中譯名:精靈寶可夢)自6日開放以來,短短一週的時間就席捲台灣,成為全民「運動」。新頭殼網站專訪國立交通大學數位動畫文創學程教授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策展人梁世佑分析Pokémon現象,一言以蔽之:「哥玩的不是遊戲,而是回憶。」

澳洲、美國等較早開放的區域,一個月後熱潮稍退。廢寢忘食地捕捉野生的神奇寶貝,台灣的Pokémon訓練師們還會瘋多久?梁世佑預測,兩週後見真章。部分跟隨流行的玩家可能因為常見的Pokémon已蒐集完畢、失去新鮮感等原因,減少遊戲時間。梁世佑認為,一窩蜂的熱潮消退後,Pokémon遊戲的真正價值才會浮現。

不斷捲動的Pokémon暴風圈

Pokémon風靡全球的關鍵,除了AR(擴增實境)技術、智慧型手機普及高、地圖精確度足等技術層面因素外,Pokémon「神奇寶貝」這個強大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品牌,從1996年開始陪著幾代人成長,20年來累積跨越國界、超越語言隔閡的全球共同記憶,能堪差相比的只有哈利波特和星際大戰。

小智邁向神奇寶貝大師的冒險之旅,在沙漠、原野、樹林各種地景捕捉特殊的神奇寶貝,並且挑戰各地道場的情節,吻合遊戲的所有內容。捕捉野生的神奇寶貝就是動畫20年來不斷傳遞的感動。看神奇寶貝動畫長大的玩家,在現實生活中實現了成為神奇寶貝訓練師的夢想。他們甚至可以細數神奇寶貝的身世、出場的情節。

以這群玩家為核心,影響到其他年齡層的群眾也捲入這股風潮。除了這群跟著流行走的玩家之外,又因為「寶可夢現象」引來一票批評者,指責玩家盲昧跟風、造成交通問題,甚至出現亡國論等。批評者又引來一批反批評者,比如呂秋遠律師等人。這4層群眾不斷爭論,讓Pokémon不斷引發新的話題,然而,不管是贊成或反對,這些人都被捲入Pokémon浪潮之中。梁世佑比較,過去的遊戲再紅都只停留在遊戲圈內,諸如暴雪英霸的阿薩斯等,都難以形成廣泛的社會討論。

還會瘋多久?即將開放玩家對戰?

梁世佑直言,其實Pokémon的遊戲性很差,捕捉、升級、打道館,目前還不能夠私下練功。玩家蒐集Pokémon到達一定程度後,他預測再兩週左右,臉書就不會被Pokémon洗版,20天之後,抓寶的聚集人潮就會逐漸消散。梁世佑認為,台灣的一窩蜂心態,注意力會被其他爆紅的事件新聞分散,風潮比起美國、澳洲會更短。

梁世佑指出,不久後,將會開放玩家對戰功能、新的進化模式、更多道具,進一步充實遊戲內容。AR遊戲首重實境征服,跟現實有關係的應用,都有可能創造商業利益。Pokémon將創造新的商業嘗試和公益合作模式。在遊戲正常化之後,開發商Niantic如何利用這股熱潮,驅動人們去做他們原本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是遊戲的關鍵以及魅力之所在。

在日本,Pokémon跟麥當勞合作設置Pokestop。在台灣,義美推出優惠,在義美商店抓到Pokémon送茶葉蛋。梁世佑認為,善用遊戲化的樂趣,利用成就感跟回饋機制去吸引民眾投身公益,做多面向的應用,是未來可行的方向,例如:捐血可以獲得稀有的Pokémon等。

為什麼補給站都是變電箱?

有玩家表示,Pokémon有城鄉差距。你覺得一眼望去沒有補給站、不見櫻花雨的地區,荒蕪嗎?梁世佑指出,可以由此看到虛擬空間體現玩家分布,某些地區少有補給站的原因是,在虛擬空間中很少Ingress的玩家聚集。 

另外,有玩家觀察指出,台灣的補給站大多是彩繪變電箱,梁世佑表示,這是延續Pokémon的前身Ingress而來。Ingress是駭客遊戲,玩家隱藏自己是反抗軍或啟蒙軍的身分,佔領據點、串聯成三角形,目的是掌控人口跟能源資源。很多人認為變電箱是因為公共藝術而被採納成為據點,但其實在Ingress中,電力是重要指標,而彩繪變電箱,不僅是公共藝術裝置,更是電力設備,因此容易過關。這也是為什麼不少的道館都位於電塔。

撇開使用外掛的飛人,不論補給站是變電箱還是風景名勝,Pokémon的遊戲模式確實鼓勵玩家走出戶外,探索不同空間才能捕捉到更多種Pokémon。更甚至亞洲有大蔥鴨,各州有其特定的Pokémon。這對玩家的吸引力近似於集郵、拼圖、微笑台灣319鄉鎮蓋章、網路打卡。

期待台灣版Pokémon

台灣能做出屬於自己的「Pokémon」,風靡全球嗎?梁世佑分析台灣的遊戲產業,他指出,AR的應用並不稀少,怪獸社區也是類似概念的遊戲。「台灣缺乏內容,而不是技術。」梁世佑語重心長地表示,談技術創新之前,更應該重視台灣缺乏歷史、文化的底蘊。他說:「台灣需要屬於我們這塊土地的文化、自己的故事。」但是,作品、故事、品牌,這些都無法立竿見影,需要長期的教育、投資。

梁世佑舉「Never alone」這款結合愛斯基摩人文化的遊戲為例,愛斯基摩人為了保存傳統的語言、歌謠、文化,他們找回離鄉的年輕人,重新整理部落文化,融合傳統文化和現代流行,在遊戲中保有原始的文化文本,不僅是保存,而且要讓文化繼續活下去,他們成功以「Never alone」行銷全球。

梁世佑期許,台灣有一天能夠脫離短視近利的思維,創造出以台灣文化為根基,而且不只在台灣有市場,更是可以躍上世界舞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