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的交易不會留下紀錄。以選擇權為例:A投資者買入選擇權,然後將之出售給B投資者,後者在規定時間內得以約定價格售出某項產品。如果交易選擇權的兩家公司的所有人為同一個人,此類的操作便可能是在掩護一筆國際資金轉移。假使檢調要求銀行提供帳戶明細,他只會看見A公司買入選擇權後損失了一筆錢,但他無法得知那些錢最後成為B公司的收入。

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所謂的「信用違約互換」,一種可以有效規避信用風險的信用衍生產品。封閉型基金(Close-end Funds)——即外部投資者無法進行申購和贖回的基金——也有類似情形,此類基金可以製造出虧損的假象。紀錄上,這位「運氣不佳」的投資者虧了一筆錢,但必須檢查基金的相關文件,才能追查出虧損的資金最終流向他本人。這也是將資金從地球的某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的方式。

所謂的「私募股權投資」是一種對私有企業進行各種類型的股權的投資形式,在缺乏透明的狀況下此類的現象更容易出現,因為企業不必向市場公開任何資訊,因此我們也不可能知道企業真正的價值。舉例來說,某筆在過去數十年表現強勢的基金突然開始出問題。這時,投資者可以對外聲稱虧損,但事實上,他已將資金轉移到註冊於某個避稅天堂或經濟上較為強勢的國家的公司。投資基金也可以被拿來作為空殼公司,並由一個人所控制,以掩護資金真正的擁有者。

人壽保單是另一項避稅工具。這裡所說的不是賣給普通百姓的一般保險,而是一種讓客戶可以在形式上脫產的機制。銀行的客戶通常會購買壽險,將他的金錢、他的公司或他的資產投入保險,作為最初的單一保費。這筆資金被拿來投資一項客戶可以任意動用的基金:即客戶可以一如往常地繼續進行投資。資金只有在形式上支付給銀行的保險公司,實質上根本沒有易主。

這和信託存款的機制有點相似:檯面上,資金不再屬於其實際所有者。這樣一來,客戶不僅不用為其財產繳稅,也可同時享受許多國家針對保險費所提供的稅收優惠。而顧客也不必真的等到壽命將至才能收回這筆錢,因為有些條款允許客戶在任何時刻終止合約,可能以放棄部分利息作為代價。

客戶還可以拿壽險保單作為抵押去申請貸款。而這時,有債在身的客戶還能享有減稅的優惠。壽險制度也因此加倍誘人。然而,為什麼一個明明有錢可以拿來投資的人要承攬債務?動機仍然還是同一個:向稅務機關申報自己因負債而支付利息,製造出一種假象。公司行號間,此類的做法乃家常便飯:公司明明獲利,卻製造出虧損的表象。公司在某個國家裡虧損,因而獲得公家的補助,但總體而言,這家公司的財務其實沒問題,而且還有賺錢。這些都是數字把戲。

作者:埃爾韋‧法爾恰尼(Hervé Falciani)、安杰羅‧閔庫奇(Angelo Mincuzzi)

(編按:這本《逃稅者的金庫--揭穿避稅天堂祕辛,踢爆富豪權貴避稅內幕》,是根據銀行界的「史諾登案」,採訪整理揭弊者Hervé Falciani的真實故事所完成。這份牽涉兩百國各界名流的機密資料,震驚歐洲銀行界的資訊竊案,透過揭弊者的第一手告白,了解銀行與富者如何瞞天過海,共謀操弄金錢遊戲。本書由商周出版社出版,新頭殼特別摘錄書中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此篇為最後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