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和美國2016年都要舉行總統和國會選舉,競選過程也都出現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像是台灣的執政黨選前3個月換了總統候選人,但結果也沒有比較好;又好比美國出了個非典型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居然在共和黨總統初選一路領先至今。由於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和美國的民主黨執政都近8年,難免留下包袱,民心也思變,想要換黨、換人做看看,導致國民黨和民主黨候選人都面臨要不要和即將卸任的總統切割、或是如何切割的困境。

所以台灣選舉出現「支持馬英九就是支持XXX候選人」或是「請支持XXX證明馬英九沒錯」的反向操作競選看板,讓國民黨候選人氣急敗壞、指控這是「黑函」,如此矛盾情事印證執政包袱的殺傷力。台灣如此,美國也不遑多讓,「支持希拉蕊,就是支持歐巴馬」的劇碼也同樣被操作,只不過民主黨目前領先的總統候選人前第一夫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就處理得還不錯。

同黨總統候選人的選戰前景與同黨即將卸任總統的政績當然息息相關,很難完全切割。2008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坎(John McCain)就刻意與擔任兩任的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保持距離,因為小布希時期出兵伊拉克讓美國民眾產生厭戰心理,末期又發生「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案和全球金融風暴,讓選情雪上加霜。2000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高爾(Al Gore)也想與連任兩屆、卻在任期末期發生「魯雯斯基性醜聞」案被彈劾的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切割。雖然柯林頓的聲望並未真正受到影響,卸任時支持度依然有65%,但醜聞案對高爾爭取南部和中西部等州的溫和保守派選民仍是阻力。

希拉蕊這次面臨的挑戰更甚於麥坎和高爾,因為她背負著「雙重包袱」。共和黨早就譏諷希拉蕊若是當選將代表「第三任的歐巴馬任期」,甚至是「第三任柯林頓任期」的開始。因此希拉蕊必須證明她能夠做自己,拋開歐巴馬和老公柯林頓的陰影,向選民傳達「這是她自己的選戰」如此明確的訊息。

到目前為止,前總統柯林頓記取07年替希拉蕊輔選民主黨初選卻敗給歐巴馬的經驗,刻意保持低調,不搶希拉蕊的風采。但歐巴馬是現任總統,而且還是急於留下總統政績和遺產的總統,希拉蕊要與歐巴馬維持既有點黏、又不太黏的關係,就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現實是,由於希拉蕊曾經擔任歐巴馬首任政府的國務卿,在諸多政策上很難與歐巴馬政府切割。但歐巴馬儘管跛腳,至少支持度還有40%,比台灣總統好太多,而且歐巴馬過去一年來拼命累積內政和外交政績,也有若干成果。再加上希拉蕊仍然需要接收歐巴馬在年輕和少數族裔選民的選票,所以面對初選必須爭取民主黨黨員支持的特殊戰略考量,希拉蕊對歐巴馬採取選擇性與模糊性的切割策略,一方面維持選票的平衡,二方面不讓共和黨見縫插針。而且,有歐巴馬承受來自共和黨多數的抨擊和批評,也可讓希拉蕊較少成為箭靶,得以專心爭取黨內提名。

因此在上週舉行的民主黨總統初選第三場辯論中,民調穩定領先的希拉蕊根本無視其他兩名對手,反而炮火全開,將攻擊目標鎖定目前共和黨領先的川普,直陳川普日前提出「禁止穆斯林教徒入境美國」的言論儼然是「伊斯蘭國」(ISIS)恐佈組織的招募者,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希拉蕊的策略明顯係運用她曾擔任國務卿的豐富外交經驗,將共和黨打成與川普一樣敵視穆斯林的偏激陣營,形塑她作為領導人才能解決國家安全危機的印象。

而當外界質疑歐巴馬打擊ISIS的戰略太過軟弱、沒有效率之際,希拉蕊一方面呼應歐巴馬堅決不派出地面部隊到敘利亞圍剿ISIS的既定立場,另一方面則展現強硬態度,建議在敘利亞建立禁航區以減少無辜難民死傷,同時要求美國儘快派遣特種部隊進駐,這些作法都和歐巴馬政府現行政策差異不大,只是程度有別。此舉果然奏效,美國廣播公司與《華盛頓郵報》最新民調顯示,多數選民相信希拉蕊比起任何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都更能處理恐佈主義

在其他議題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區隔和雷同。例如為了爭取民主黨內工會的支持,希拉蕊一反擔任國務卿時的態度,和歐巴馬唱反調,反對行政部門為了推動「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而要求國會通過貿易授權法(TPA)。但在同性婚姻、槍枝管控、移民政策改革以及結盟外交「巧實力」(smart power)等政策上皆屬立場一致。

由此可見,卸任總統對於候選人可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夢魘和地雷,但若戰略行使得宜,也是可以在切割與不切割之間,找到傷害最小、甚至加分的策略。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劉世忠(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