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工業4.0」和因應「紅色供應鏈」是台灣產業當前重大課題,由產官學菁英組成的成大材料系系友會27日舉辦「成材產業論壇」,邀產官學界菁英探討因應對策。與會代表大多認為台灣人力相對便宜,技術水準高,利於發展工業4.0,未來有機會成為生產大國;至於紅色供應鏈,台灣應積極參與,若不讓紅色資金進來,它去買外國產業打台灣,對台灣更不利。

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表示,推動工業4.0的目的是讓傳統產業和過去缺乏競爭力的廠商再回到台灣,結合智能化的生產模式,讓生產線上的人員不只是藍領工作者,還必須具備整合操作自動化機器的技術,透過高階生產模式,回應各種客戶的需求,如此一來,生產線不需停工換線,只要稍做調整,即可滿足不同客戶。台灣的人力比起歐美日等國家,相對便宜許多,技術也不輸任何先進國家,利於發展工業4.0,只要積極推動,不到20年,台灣便可以再次成為生產大國。

研華科技經理施文森指出,台灣產業面臨工業4.0的重大課題是「第一步要怎麼做?」各企業不可能全面更新設備,但可以先將各部門的技術串連起來,將現有的系統整合起來。很多公司的不同部門都是獨立作業,各自擁有不同的核心技術,現在運用工業4.0的概念,可以好好思考企業端的高度自動化和整合問題,就這方面來看,台灣的產業還是相當具有競爭力和機會,各產業都應思考培養具有整合能力的T型人才,設法達到「員工不變,產能加倍」的目標。

行政院政務委員顏鴻森強調,行政院長毛治國相當重視工業4.0,行政院已在今年9月核定「行政院生產力4.0發展方案」,從2015年至2024年預計投入360億元,聚焦於製造業、商業服務業及農業,藉由產業科技優勢,打造台灣成為全球生產製造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同時營造人機協同優質工作環境,加速生產力4.0方案推動,提升整體產業國際競爭力。生產力4.0不但提早實施,還把農業、商業一起納入,這是因為農業和商業經營模式也需要轉型。

前花旗巴克萊亞洲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認為,台灣對於紅色供應鏈應積極參與,對於中資,也不用過度擔憂,台灣的產業不讓它來買,它一樣會去買外國產業來打台灣,對台灣更不利,台灣要思考的重點,應該是如何保留台灣的核心技術。

台灣鑽石工業總經理周章誠也說,紅色資本是各國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中資規模大,近年來不斷併購外國產業,這已是一個趨勢。不過,產業發展除了資本,「人」也是重要的一環,台灣應全力培養優秀人才,也要開放優秀的外國人才進來,台灣目前開放的腳步太慢,限制太多,遠遠不及新加坡,人才不進來,實在不利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