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馬英九19日接受《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專訪,針對馬習會及經濟發展等議題做回顧。對於馬習會在台灣的迴響不太正面,馬英九認為,因為台灣社會「政治對抗非常激烈」,「不管做得多好,回應都不會太正面」。對於民調低落,他也再為自己辯護,表示油電雙漲等改革是必要政策,不做會對台灣不利,但因為宣傳不夠、民眾不了解,就變成他民調不高的主因。

總統府20日公佈彭博社專訪內容,馬英九在專訪前提「和平永固」4字,表示對兩岸關係的願景就是永續的和平與繁榮。馬表示,馬習會是建立跨海大橋的起點,以後雙方領導人都可以透過這個跨海大橋來見面與會談,「當然雙方都必須要遵守交通規則,就是『九二共識』」。

不過,馬英九也不敢保證「跨海大橋」建立後,會成為與其他國家「搭橋」的契機,「我們現在還不敢做這樣的推論」,但他也強調,從過去7年來實際經驗顯示,兩岸關係改善會讓台灣的國際環境變得更友善。

《彭博社》記者提到,最近有書籍提到,中國可能在2030年成為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但台灣因為無法通過服貿,無法促進與中國的關係,似乎被世界孤立?馬英九認為,「情況應該不至於到那麼壞」,他指出,儘管中國在政治上對台灣並不友善,但雙方經濟關係已經到了一個程度,「不是隨便說不要就可以不要的」。

 

馬英九說,與中國打交道絕對是有必要的,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不理會中國。「你不一定欣賞他的制度,不一定支持那些不民主的做法,但是在經濟上,這是很現實也是很殘酷的」,他認為,必須要用非常冷靜的頭腦及非常務實的態度來處理這個問題,「否則落後之後要想再回頭就很困難」。

談到台灣民眾對於馬習會的評價不高,馬英九認為,這是因為台灣是一個政治上對抗非常激烈的社會,「有時候不管我說什麼、做得太好,都不會得到支持」,基於了解這個道理,「我從來不會畏懼去做該做的事情」,相信過一段時間以後,大家應該可以瞭解。

對於民調持續低落,馬英九為自己辯護說,施政過程中推動許多改革,有些人不太支持,譬如說推動油價與電價的公式化與市場化,有些人覺得油價不能漲、電價不能漲,漲的話,由政府來補貼,「這我們做不到,長期來看對台灣是不利的」。而這些議題往往就會變成對他的不滿意,「也許這就是我民調不高的原因」。

馬英九認為,「還有很多政策雖然很好,但是宣傳不夠,民眾不瞭解,也許會使得他們對我們的看法打折扣。」因此,「我注意但是不在意,如果過份在意的話,一些改革就沒有辦法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