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聯邦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10日以96歲高齡辭世,各界紛紛弔唁。德國不同黨派、媒體,乃至各國領導人感念故人,大多加以美言,其中不乏推崇之詞。然而,老總理事實上評價兩極,他對天安門事件的態度,更是許多人心中認為的污點。

德國《每日報》(Tagesschau.de)10日以「令人愛/憎的同志」(Der (un)geliebte Genosse)為題,報導其所屬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人士對這位老總理的評價。報導指出,施密特是最受喜愛的老派德國政治人物,許多人尊敬他;然而也不是人人愛戴他,對某些人來說,施密特最多就是跟魔鬼同等。

曾經擔任德國聯邦副總裡的史泰茵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回憶與這位社會民主黨的前黨魁共事的經驗,說:「我們尊敬他在總理任內的表現與影響力,並欣賞他處理經濟的能力。」

然而,施密特得到的光環,無法與同個政黨的前聯邦總理布蘭特(Willy Brandt)相比(布蘭特任內推動「東進政策」,打下兩德和解對話的基礎,在德國的歷史地位備受尊崇)。當然,施密特任內曾處理過左翼恐怖組之紅軍旅(RAF)的綁架危機,也帶領德國在石油危機期間有著比其他工業國家更亮眼的表現,這些都使他得到正面的評價。

然而,他在自己黨內也讓許多人很感冒。特別是在1979年,他在美國的建議下簽署《北約雙軌決議》(NATO-Doppelbeschluss),讓很多同黨人士也上街頭加入示威抗議,許多人覺得被他出賣。

社會民主黨人對施密特的批評,還包含他有時根本不遵守黨的路線。特別是處理到中國與人權的主題時,更是如此。他是天安門事件之後,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西方政要(儘管當時已經退休)。他對天安門大屠殺輕描淡寫,並且說不應該用歐洲的標準來評判中國的政治;他還表示,中國共產黨非常成功。他認為,人口驚人的中國,有權利要求世人按照其特殊的準則來加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