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總統馬英九25日投書聯合報,以一篇《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的深層意義》2千多字文章,說明中華民國政府當年是合法收復台灣主權。他強調,日本侵略錯誤或可原諒,血淚歷史卻不容遺忘。唯有秉持「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的態度,中、日民族才能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

馬英九在投書指出,臺灣人民對日抗戰從割讓臺灣開始,比七七事變早42年。從噍吧哖(西來庵)事件、臺灣民主國建國到林獻堂等組組織臺灣文化協會,馬英九回溯台灣武裝及非武裝抗日歷史,強調臺灣人展現臺灣主體性,「他們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馬英九也提到,孫中山革命建國,是因甲午戰爭而起念,又因乙未割臺,而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他在1899年國父親赴臺灣,與臺灣志士共謀惠州起義,民國成立後,更多次在公開演說中強調「臺灣」為「失地」。

馬英九表示,《開羅宣言》是光復臺灣的關鍵,當中明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如東北四省、臺灣與澎湖群島等應歸還中華民國」,並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而《波茨坦公告》向日本招降,其中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之後日本簽署《日本降書》,其中第一段與第六段明文接受《波茨坦公告》內容。

他強調,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的依據,不僅是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所發布的第一號命令,更重要是依據上述3項戰時國際法律文件。

馬英九認為,回顧歷史,中、日兩大民族的恩怨超過120年,縱使侵略錯誤或可原諒,血淚歷史不容遺忘。但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也留有若干建設,例如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惠澤臺灣農民,我方自應肯定。

他強調,展望未來,唯有秉持這樣「就事論事、將心比心、恩怨分明」的態度,兩大民族才能建立可大可久的友誼。

馬英九指出,擴大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因為抗戰勝利,臺灣得以重回中華民國版圖。最後更因為保衛臺灣、建設臺灣,中華民國才有今天的自由民主與繁榮。因此,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