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終究還是接受了嚴苛的紓困條件,將針對退休金與稅制進行大幅改革,修正勞動法規,並且把國有資產交付基金管理,以換取大約820億到860億歐元的紓困金。這樣的結果,真切地反映了一件事,那就是希臘害怕脫離歐元區的程度,遠大於歐元區國家害怕希臘就此出走。

希臘究竟怕什麼呢?或許從希臘如果脫離歐元區會發生什麼事情來探討比較容易體會。如果希臘脫歐,希臘將無法再繼續使用歐元,必須發行自己的貨幣。但無論如何,這個取代歐元的貨幣一啟動,由於希臘國家信用已經蕩然無存,幣值立刻大貶,購買力下降,人民財富縮水,同時銀行運作困難,企業缺乏流動性,經營更岌岌可危,外資卻步,經濟將再受挫。更別提希臘5月份失業率已經達27.6%,而15歲到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更攀升到世所罕見的64.9%。

簡單來說,以希臘現在的體質,如果沒有留在歐元區,沒有「外力」的援助,復原之路,不但險阻,根本就是機會渺茫。希臘獲得紓困資金之外,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IMF)、歐盟將共同監督希臘改革方案的執行,這也相當程度地提升了希臘改革成功的可能性。

同樣接受外力,韓國或許是一個適合對照希臘的例子。1997年,韓國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波及,整個國家幾乎破產解體,不得不接受IMF及世界銀行580億美金的援助,並且被迫同意IMF對韓國改革的諸多建議。這對韓國政府來說,等同於天大的恥辱。但是當時韓國總統金泳三不僅誓言要實現IMF計劃,更要為韓國打造一個新的、公平的市場經濟環境。他在就職演說中,鼓舞韓國人民,國難當頭,「讓我們一起留下汗水及淚水,堅定地攜手度過災難。」

IMF要求韓國進行的改革,主要利用金融改革調整經濟結構,包括:合併或是清算無法存活的銀行,存續下來的銀行則必須符合國際資本適足標準,增加資訊透明,提升公司治理,並且開放國外投資。另一個關鍵則是財團的改革,促使財團管理透明。韓國前五大集團因此開始交換業務以減少非核心領域的過高產能,他們賣掉獲利不佳的業務,專注在有競爭優勢的產品。不過,在改革的過程中,難免也有陣痛。嚴重的信用危機使得韓國企業大量倒閉,個人消費凍結,失業率高增,韓國曾經保證的終身雇用制度已然瓦解,憤怒的失業勞工穿著印有I’m Fired的服裝,上街遊行,諷刺IMF強勢手段介入,對韓國勞工的打擊。

因此有人對IMF提出質疑,儘管如此,韓國始終信守對IMF的承諾。多數韓國官員仍然相信,如果不是經歷這樣的風暴,政府不可能推動早就該進行的金融改革。這些改變都有助於日後韓國經濟在全球的表現,甚至連動了韓國資本市場與人力市場,以及知識產權的興起。許多韓國經濟學家甚至認為,亞洲金融風暴持續不久,否則他們將能夠進行更大規模的改革,讓韓國成為更有競爭力的國家。

韓國所遭遇的經濟危機,其事件本質與希臘並不相同。韓國當時的基本面還算不錯,主要是因為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波及,產生流動性不足。希臘卻比較是長期內部結構問題,有些咎由自取的味道。兩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也不一樣,韓國以製造業為重,即使出口受到影響,但還是有基本的內需市場足以支撐。希臘以觀光與航運為主,經濟成長驅動來源多靠國外。因為成因與結構的不同,改革的面向與比重也就跟著不同。IMF當時要求韓國擴張公共支出,刺激投資與消費,帶動景氣復甦。然而,希臘政府面對寅吃卯糧的現況,被迫只能開源節流,一方面縮減退休金,一方面增加稅收,以減緩財政赤字的惡化。這樣的緊縮政策,進一步抑制了投資與消費,使得景氣將更低迷,難怪希臘人民認為苦日子沒有盡頭,要上街頭,反對撙節。

兩國人民對國家觀念也不同。最近新聞提到,希臘小島上,有680人領取政府失明補助,但當中有500人並未失明。反觀韓國人,在冬天裡,挨著寒冷,排隊捐贈金器,光是生日和紀念日的金飾就超過20億美元,遠銷海外,為國家帶來可觀的救命金。世人不敢相信,竟然有人會放棄自己的資產,自願拯救自己的國家。

相較於韓國將這一段歷史視為國恥,希臘同樣也認為國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但是韓國成功地化悲憤為力量,以經濟表現再度贏得世人對韓國信譽的肯定,不過希臘卻未必能夠有相同的結局。即使留在歐元區,即使也有外力紓困,希臘的改革之路,未必一定成功。

逃稅、豐厚的退休金,以及工會主導的勞動市場,三者彼此牽動,拖垮了希臘經濟。這三件事都涉及龐大的利益分配,都很容易被振振有辭地強烈批評,都有可能受有心人士的操弄,以致歷任政府不但沒有積極處理,反而利用民粹,不斷舉債,終至財政問題落到無從解決的下場。此次危機為希臘帶入「外力」,迫使希臘政府終於不得不面對過去無法落實的改革。

巧合的是,台灣目前也正在討論稅制,醞釀減少退休金,先前也曾經針對是否開放人才市場有過研議。而我們與希臘不同的是,我們不是IMF會員國,危機發生時,不會有「外力」來逼著我們改革。因此這些自省與自覺,這些理性的論述,是否得以轉換成具體的改革方案,將會是整個台灣社會共同的挑戰。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郭炳伸(政大國貿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