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注意到《金魚與貓》(青林出版社)這繪本,是「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小樹媽瓊文推薦我看的。這繪本內容完全無字,顏色鮮豔,圖樣簡潔有童趣,一個很簡單的事件與場景。我第一次看,覺得很有趣。但小樹媽提醒我要注意看翻開的第一頁畫面。樓上與樓下分別是紫色與橘色的亮光,再重新看一遍,更理解作者的巧思。後來我買了這繪本放在家裡。

 

家裡1歲4個月大的兒子,在好幾本的繪本以及一堆玩具裡,特別獨鍾《金魚與貓》這本書,天天翻閱。有時早上起床時自己坐著默默翻,有時睡前翻,有時候是莫名哭鬧時拿出這繪本就會靜下來。很神奇的是,即便他看了N遍,每一次看,還是每次都有很大的反應。例如看到魚跳出魚缸,手就指著魚發出驚訝聲;看到黑貓呲牙咧嘴露出白牙,他也跟著學這個樣子發出怪聲。很像定幕劇,每次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這些聲音表情就照著上演一遍。可能入戲太深,我家的這本書,已經被撕被捏,補了又黏了好幾遍。但他還是很喜歡翻看。

 

最近小天下出版社出的《照過來.照過去》,也是一本無字書。繪畫視覺風格也很鮮明。故事是在森林裡的夜遊,所以繪本大多是黑色底與白色線條,但是兩個小男生拿著手電筒亂照,照亮的地方,繪本上出現彩色的動物植物景色。這繪本還有一個巧思,每一頁都有一些小地方有開洞,在翻閱之際,不時會意外發現一些小動物,好像真的身歷其境,跟著一起夜遊探險。

 

作者Lizi Boyd創作這繪本的靈感,是來自真實經驗,有一天晚上,他的狗跑出門,他帶著手電筒外出去找,發現照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物件。人類不若一些夜行性動物,在黑暗中,沒有光的地方,看不見東西。看不見就會有恐懼,但又充滿想像,所以會融混著有點期待想要探索的心情。夜遊的蠢蠢欲動感,是不分男女老幼都有的悸動。

 

光亮與黑暗,是一種相倚相生的對比。《照過來.照過去》黑暗森林中的光亮,照出了蝙蝠、老鼠、貓頭鷹、河狸、臭鼬、豪豬、狐狸、松鼠、鹿、昆蟲、長尾水青蛾等動物,還有各種美麗的植物。除了可以認識這些動植物以外,更重要的是那種從這一頁翻到下一頁不知道會出現什麼狀況的期待。這跟帶小孩的感覺很像。每一天都是未知(很像行走在黑暗之中),但每一天他也會給你一些光亮,讓你看到同一片森林(世界)完全不同的領略與視野。沒有語言文法,更沒有文字,但可以交流、互動。

 

就像看電影,我也喜歡看不要太多對白與字幕的電影。因為電影之所以為電影,就是有這媒材自己說故事的力量,如果有這麼多「話」要說,那應該要用文字寫小說,而不是拍電影。繪本也有自己的影像力量,特別是沒有字的繪本更凸顯這不可言喻的魅力(有不少繪本還是很多資訊想要傳遞或很想說教)。

 

如果說法國畫家馬格麗〈這不是一根煙斗〉這幅畫,是用理性的思辨力量,讓人重思文字與圖象的關聯的話,那麼無字的繪本,就是用感性親和的感染力,讓人擺脫文字、語言、文法的文明世界,重新回到視覺與所有感官動員的方式去接觸認識這世界,如同我們祖先還在森林裡生活那般。

 

作者:謝一麟

 

(編按: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每星期五固定推出書評。)

繪本《金魚與貓》,以鮮豔色彩對比,用顏色區分空間。圖:謝一麟/攝   

繪本《金魚與貓》,作者是泰瑞.德笛爾。圖:謝一麟/攝   

小天下出版社出版的繪本《照過來.照過去》。圖:謝一麟/攝   

《照過來.照過去》的作者Lizi Boyd,是美國繪本作家與藝術家。圖:謝一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