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發生多起論文涉嫌造假事件,多位大學教授今(16)日聯合舉辦教改論壇,批評大學為鼓勵論文生產,將SCI、SSCI等國際期刊資料庫作為指標,教師被評鑑綁架,只能不斷衝論文數量。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說,台灣學術界若繼續搞資料庫,不回答學術問題,那麼將不會有前途。

國際期刊《自然》上月底刊出專文,探討論文同儕審查議題,其中,更引我國屏教大前副教授陳震遠的學術審查醜聞案為案例,評論該行為令人「嘆為觀止」。

對此,多位學者今天召開教改論壇,會中,長庚大學通識中心教師邱韻如指出,教學與培育人才應是大學教育核心,但是各種應付評鑑、評比的表格、報告、資料庫,加上「I級」研究掛帥,都讓教學淪為次要。

有關大學錄取率幾達100%,台大名譽教授劉廣定建議教育部,在經費不刪減的條件下,自明年起逐年減少公立大學新生總人數,3年內減少1/4,同時也可舒緩優良私校辦學困境,只關校或併校不能解決問題。另外,有關大學教授評鑑「教學4、研究4、服務2」的比例,應將教學提高為5成。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則認為,前教育部長蔣偉寧也因論文醜聞下台,台灣在國際上抬不起頭,不僅政策要調整,學術界也要自省。他指出,正常情況下,技職體系應占整體教育的70%,研究型大學占30%,其中,有5%是頂尖大學。

黃光國說,教育部創了頂尖大學計劃、5年500億等,要求學校衝排名,卻成了問題所在。許多研究者直接套用別人研究成果,改變數據、換個受試者,沒有學術價值。他痛批,頂尖大學計劃花這麼多錢,就只是搞資料庫。「若不回答嚴肅的學術問題,那麼學術界不會有前途、沒有意義。」

他呼籲,教育部應集中資源在幾個頂尖大學,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愛因斯坦。他也建議,台灣論文採用同儕審查,在搞人情的社會容易同流合汙,應效法英國與荷蘭的論文審查機制,由政府派出科技專員長期關注。

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則說,教育部用各種指標評鑑衡量大學,但是大學不是產業,不能套用管理工廠的方式,「把所有事物都量化的人才是不懂量化;把教育行政當教育,整個教育就垮了。」

對於多位教授批評,教育部長吳思華今天回應,各大學要有高度的學術自律性,未來若有學校出現論文抄襲、造假等問題,將影響爭取頂尖大學、教學卓越和典範科大計畫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