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合1選舉倒數11天,台灣展翅協會等12個兒少團體組成的「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今(18)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公布全國縣市長候選人政見分析結果,在全國抽樣的51位縣市長候選人中,有近3成(29.4%)候選人完全沒有兒少政見。進一步分析候選人提出的兒少政見,還發現有附屬化、空洞化、現金化甚至不符兒童人權公約的狀況。台大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執行長張淑慧強調,兒童不應該是成人附屬品、父母搖錢樹或選舉看板。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的調查時間是從今年11月3日到6日,在網路上蒐集各縣市長候選人的政見,資料來源包括候選人官網、臉書或部落格相關新聞等。在51位縣市長候選人中,平均每位候選人的兒少政見僅占總政見數的13%,另有近3成(29.4%)候選人完全沒有兒少政見。進一步分析政見內容,以兒少生存發展權利相關政見佔36.5%最多,其次為教育權佔30.3%,健康權13.9%,文化休閒權11.1%。不過,在原住民兒少政見只有1項,兒童參與及表意權甚至掛零,呈現相當不均等的狀況。
 


中華民國觀護協會副秘書長徐錦鋒表示,這次縣市長候選人的兒少政見雖然不至於低到離譜,但許多內容都是附屬於婦女政見之下,就算是和教育權相關的政見也都是包山包海,並非以兒少為政見主體。而調查對象只有全部83名縣市長候選人中的51位(佔約61%),徐也解釋,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發布選舉公報,且很多候選人沒有政見公開資料的關係。

張淑慧接著指出,很多縣市長候選人提出一鄉鎮一托育中心、一區一親子館的政策,但其利基不是在兒童權利而是父母的工作權,只是方便父母工作時能有人幫忙照顧小孩而已。

張淑慧批評,候選人兒童政策有空洞化、現金化、不符合兒童權利公約的問題。候選人打出友善兒童、愛兒政策、產官學合作的口號,但卻完全不知道內容是什麼;縣市長候選人也砸錢換選票,提出的育兒津貼政策都不夠精緻細膩;在原住民地區籌設兒童之家的政見,其實是讓孩童脫離原生家庭,違反兒童公約原則。她強調,兒童不應該是成人附屬品、父母搖錢樹或選舉看板。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麗如呼籲,候選人應加強兒童權利公約之宣導、強化兒少委員會功能,並重視兒少參與及表意權,邀請兒少代表加入討論,才能有效落實兒少人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