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舉辦成立記者會的「公民組合」,其理事長、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今(6)日於《自由時報》投書「新政治、新經濟、新社會」一文,作為公民組合的政治宣言,號召台灣社會以公民參政,來推動新政治、新經濟與新社會的願景。

范雲首先以週末的兩場大型社會運動─「巢運」和「婚姻平權圍城行動」,說明:「台灣既有的政治體系,對弱勢者權益的系統性忽略。」因此,公民組合認為,「目前的台灣,需要的是整體政治生態的系統性改變!」

「幾經思慮,我們的結論是:面對台灣的未來,現在不介入,就會太遲。要改變國會與政治生態,不再是投藍或投綠的含淚兩難,而是主動支持一個行動積極、價值堅定、不為利益收買的關鍵力量!」

接著,范雲在文中說明什麼是「新政治、新經濟、新社會」。

所謂新政治,「是公民參與及不被利益綁架的政治」。公民組合追求「合作政治」,主張以「深化民主」來面對中國崛起後的機會與威脅。認為民主「最終守護的是所有公民的社會與經濟權利」。公民組合「將推動修改公投法、選罷法及憲法,降低公民參政門檻與透明化政治,讓政治出現新時代。」

所謂新經濟,「是能夠兼顧經濟成長、平等共享及地球永續繁景的經濟」。「追求經濟的民主與正義,將是公民組合的核心議題。……這樣的經濟應當符合民主及公平的原則。新經濟應以保障人民的勞動權與居住權為發展的前提。……我們將透過賦稅平等、年金改革、反思台灣產業與土地政策等具體作法,來達成這樣的願景。」

所謂新社會,「應是一個不分年齡、階級、族群、性別、性傾向、身體失能等差異,人人都有平等追求幸福與個人發展的社會。一個新社會應當是讓幼有所長、老有所終,國家積極協助家庭與個人承擔照顧責任的新社會。」公民組合主張「年金制度的改革及照顧工作公共化。」

范雲表示,公民組合的成立,並不是為了區分藍綠或第三勢力。公民組合相信,「理念比顏色重要,成為進步政策與制度改革的關鍵推力,比選舉席次的多寡更為根本。」

范雲指出,「回顧台灣的歷史,從日治時期到戰後,每隔20年,就會出現一次新的組黨運動,這些集體努力,將台灣歷史推向了更好的高點。」而公民組合,就是「一群過去在台灣性別、司改、環境、土地、文化、勞動與弱勢人權等各個領域努力的公民們」伸出自己的手,「開始了這場並不容易、但充滿希望的歷史性拔河。」

因此,范雲呼籲台灣公民加入行列,「與未來拔河,共同打造台灣政治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