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要媒體從24日凌晨起,便開始大幅報導台灣的騷動。

《Niconico News》(日語:ニコニコニュース)首先於日本時間凌晨12時31分發布〈台灣騷動:反對與大陸簽訂協定的學生,這次衝入內閣佔領〉;接著《讀賣新聞》又於凌晨12時59分發布新聞:〈台灣學生們衝入首相辦公室......總統拒絕對話〉;日本放送協會NHK也於凌晨4時15分報導〈台灣學生衝入內閣建築物〉;《每日新聞》稍早於警方尚未動手前,也發布新聞:〈台灣:議場佔據 學生也衝入行政院 警察打算強制驅離〉。《朝日新聞》、《產經新聞》都有持續加以報導。

最新的新聞為日本共同通信社24日下午2時5分(台灣時間下午1時5分)報導:〈衝入行政院學生超過百人受傷 台灣強制驅離起衝突〉。台灣警察當局於24日凌晨出動,將群聚湧進位於台北市的行政院廣場約千名學生強制驅離。警方機動隊員投入超過2千人,並使用強力水柱進行鎮壓,直至清早為止,有超過30人被警方逮捕。根據警方的說法,雙方合計超過1百人以上受傷。

衝入行政院的是從18日起就佔領立法院議場的一部分學生。台灣在去年和中國簽訂了「服務貿易協定」,這次的抗爭行動是為了防止台灣承認這個協定。這是由於總統馬英九不回應學生要求直接對話,因而引發的反制行動。佔領立法院議場的學生團體似乎因為進路不同而分裂,一部份的學生蜂擁佔據行政院。

學生們主張,服貿協定「是馬政權密室決策、對中國有利的協定。」其他家日本媒體也都提到,馬英九隔空記者會上不回應學生直接面對的訴求,導致更進一步的抗爭行動發生。

其中,《讀賣新聞》在最後一段指出,「馬英九的回應使得混亂更加擴大,馬政權的危機管理能力確實備受質疑。馬英九支持率低迷至10%上下,這次行動完全粉碎了馬英九的面子。這對2016年的總統大選,以及今年11月的地方七合一選舉來說,可說是大大地失分。」

《Niconico News》在報導中指出,「支持率持續極端低迷的馬總統,在對服務貿易協定民意看法兩極未有共識的情況下,強行推動此政策,造成了台灣政局極度混亂不明的狀況。」

《Niconico News》在說明學生佔據行政院的狀況後,並附上「解說」。內文提及,學生們反對與中國大陸方面簽定的服務貿易協定,以「實力」佔領相當於日本國會的立法院,以及相當於日本內閣的行政院。從協商審議與多數決作為「意思決定的主要手段」的民主主義原則來看,本來是難以容認的暴舉。

但是,誘發了如此「暴舉」的馬英九政權同樣有責任,甚至可以說,責任更為嚴重。不只是支持率持續極度低迷(未滿10%),還極端強行推動其所主張的政策。為了民主主義體制健全地運作,和反對勢力協商審議也好、取得合意也好,都是不可欠缺的,但馬英九政權卻一個一個加以踐踏。

台灣的「民主化實現」有其特殊之處。最大的特點是,一直以來的獨裁政權,幾乎就以其原本的形式「倖存」至今。這點與獨裁者被殺、獨裁政權因而解體或分裂以致勢力大幅削弱的東歐,或者是伊斯蘭國家中的「民主化」的型態,大大地不相同。

在台灣,國民黨前主席李登輝,秉持著「為了台灣的現在與未來」,推動民主化的功績卓著。李登輝的改革沒有造成社會巨大的混亂,並在此之上發展經濟、維持繁榮,使得台灣社會能夠煥然一新。

但是,另一面向觀之,對於持續恐怖政治與獨裁的國民黨來說,也不能否認,因此無法對國民黨進行徹底地究責。換個說法的話,就是國民黨內部,對於獨裁者及其追隨者的「清黨」(purge)不鮮明,並沒有將曾經在腦海中的獨裁時代手法徹底清除,對於民主的概念和方法,都覺得「表面裝一裝、虛應故事就好」,甚至有可能徹底排除民主的精神。

就台灣而言,國民黨本來就是「外來勢力」這件事情,讓整個狀況更加複雜。國民黨和國民黨的支持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敗戰後、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內戰中敗戰後,「新」來台灣的人。

在中華文明圈中,極為重視籍貫(歷代父祖的出身地)。在台灣,外省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來台灣的人)與本省人(在此之前就住在台灣的人及其子孫)中間的差別意識,到今天為止仍然存在。

「與大陸之間的關係應該如何進行?」並不是只有這個問題。問題是,對於馬英九政權,也就是國民黨政權,以及對於國民黨這個組織的本質,台灣人正在對此進行「合格與否的判斷」。更進一步而言,是台灣對於民主「應該要有的姿態(實質與形式)」究竟是什麼?這是本次的「騷動」引發出值得三思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