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教育部高中國文、歷史、公民、地理科微調課綱,終於在昨(10)日晚間9點半上網公布。新課綱在人權議題部分,原本的「住民自決」前面被加上「殖民地」3字,修改理由為「住民自決或民族自決通常指殖民地人民爭取自治或獨立,用於一般國家則有爭議」。

教育部主秘王作臺表示,課綱只有將「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其他包括將「中國」全改稱「中國大陸」、「日本統治時期」改稱「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慰安婦增加「被迫」2字等爭議項目,都與1月27日課審會通過後的版本一樣。

根據新公布的課綱資料,公民課綱中的人權保障與立法部分,將原本「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等」文字全數刪除,改為「政府濫用權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地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歧視」,其理由為提高層次並一般化為政府濫權。同時,新課綱還以括號補充說明「白色恐怖的個案在歷史課本中已有詳細描述」。

而公共利益部分,原課綱「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亦有可能假借公共利益,侵犯人民應有的權利與形成多數暴政的問題。」,被改成「國家行使公權力…..,進行公共建設。但執行過程中,不應侵犯人民(尤其是居於少數者)的基本人權。」,其理由說明為了簡化內容,才刪除「暴政」等專用名詞。

此外,在人權議題部分,原本的「住民自決」前面被加上「殖民地」3字,修改理由為「住民自決或民族自決通常指殖民地人民爭取自治或獨立,用於一般國家則有爭議」。

而歷史課綱中的「中華民國時期:當代臺灣」單元,原課綱文字為「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臺灣的政治變遷,如二二八事件、長期戒嚴、白色恐怖、美麗島與民主發展」,微調後只簡化成「說明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且並沒有說明修改理由。

不過,「白色恐怖」4字也並非完全消失於歷史課綱中,在主題二的「民國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政經發展」中,就有出現「白色恐怖」。

此外,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單元中,基於「了解台灣與晚清變局的互動以及台人對參與革命、創建中華民國的貢獻」之理由,「殖民統治前期的政治經濟發展」主題的其中1節,內容增補為「說明台灣與甲午戰後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台尋求台人支持,以及台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而為了「凸顯台灣人民主體性」,新課綱也在提到日本殖民政府從事建設時,強調日本是為「擴大其殖民利益」,並新增「討論殖民政府對臺灣人民經濟與土地的侵害,以及多數貿易由日本商社所壟斷」。

至於「戰爭時期的台灣」,教育部增補「台人與抗日戰爭」1節,說明「中華民國宣布對日抗戰並聲明廢除馬關條約、抗戰中軍民死傷慘重,以及台人李友邦等赴大陸參與抗戰」,修改理由是「突顯對日抗戰與台灣的關聯以及台人的貢獻」。

另外,「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主題裡,教育部增列1重點,為「中華文化的保存與創新」,說明「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保存與創新,以及文化的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