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環保署長沈世宏昨天表示,未來有重大爭議的開發案要直接進入二階環評,3名環保團體代表今(4)天受訪時,都認為這種做法仍然沒有治本,因為環評制度、國土利用政策都未改善。淡海自救會成員王鐘銘尤其擔憂,大量把案件送進二階環評,卻沒有補足環評委員享有的資源,只會稀釋審查品質,他更痛批沈世宏沒有掌握環評的精神,只是覺得環保團體「很吵」、「很煩」,如果害他被告會更麻煩,所以現在就讓開發案都進二階環評,到時候不要去告他。

環保署長沈世宏昨天在立法院被國民黨立委徐少萍問到,淡北快速道路的環評近期遭法院撤銷、新北市卻繼續動工,萬一環保署又上訴失敗該怎麼辦時,沈世宏表示,環保署正在研議,未來若引起重大爭議的開發案,要直接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最快今年底實施,避免像這種麻煩的狀況。但3位環保團體代表今天受訪時,都還是對這樣的作法抱有疑慮,不認為很樂觀。

台灣護樹團體聯盟發起人張美惠表示,問題是出在整個環評制度,按照規定,環評委員只要有50%出席,再由其中50%同意,案子就過了。她記得很清楚,日月潭向山飯店開發案有次環評會議,21個環評委員裡只有11個出席,而且學者專家只占4個。張美惠說,環評會的成立有點像是代議式民主的作法,問題在於這些代議士,是否真能發揮實質審查的效力。

她也說,環評委員多半沒有親身走訪開發案的現場,僅憑開發單位提供的書面資料來審查,難道要環保團體一起比賽誰比較會作簡報、誰比較會說謊嗎?她再度引日月潭向山飯店開發案的例子,肯定地說,環評委員如果確實去過當地察看,絕對不敢通過此案,因為很明顯的,邊坡的土石一旦往下滑,房子都顧不住。

張美惠也表示,二階環評所規定要舉辦的公聽會,她以前就參加過,但總覺得官方的新聞稿把環保團體的列席,寫得好像在替開發案背書,事實上環團是去表達抗議聲音的,她感覺環保署彷彿就是在為財團服務。

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也直指,想解決台灣的環境問題,就要把最根本的國土規劃做好,禁止不當的土地開發,但內政部9月初公告的「全國區域計畫草案」就鬆綁了水源區、農地等開發,完全亂來。

至於爭議案直接進入二階環評,這種作法本身是好是壞?陳椒華舉了六輕五期的例子,解釋說開發單位都很怕二階,所以六輕當初就切割成好幾部分來送交環評,以逃避二階。如今讓重大案子直接進入二階環評,可防止這種切割的手段,也等於是在告訴開發業者,如果可能會有問題,一開始就不要送環評。

不過陳椒華也說,進入二階環評之後,開發單位提供的資料還是可能造假,雖然偽造文書最終要判刑,但環評機制還是需要改善,政府應設置有公信力的專業團隊並配置助理來監督,否則環評委員無法詳實審查,只好信賴開發單位,讓他們有任意操作的空間。

淡海自救會成員王鐘銘則根據自己多次進出環保署、商議修改環評法規的經驗,指出環保署的心態從不是把「守護台灣環境」當成天職,思考如何讓「工具」變得更完善;之所以修這個、修那個,都只是把責任推給各個開發單位和各級主管機關,讓環保署不會被罵就好。沈世宏昨天的說法正是「沒有搞清楚大家在意的到底是什麼,只是想讓環保署不會被K而已。」

針對二階環評,王鐘銘解釋,開發單位必須根據環評委員的「範疇界定」,在被要求的框架裡進行詳盡的調查研究,而不是手頭上有什麼資料,就湊合著使用。二階環評也規定舉辦公聽會,開放民眾參與。

王鐘銘說,環保團體的確認為爭議案件沒進二階環評很糟糕,但如今沈世宏這種大量把案件送進二階環評的作法,也讓環保團體覺得很為難。

他指出,環評委員的處境是很艱難的,其中一些專家學者平常有工作,沒那麼多時間,也沒有助理可以幫忙調查,環評委員的地位雖然不下於監察委員,坐擁的資源卻不能跟監察院比。王鐘銘說,他看過一些認真的環評委員,都是自掏腰包去研究、前往現場查勘才能把案子審好,但又有幾個環評委員會做到這種程度?

因此,他說,假如環保署對環評會投入的資源沒有改善、補充,環評委員還是無法享有足夠支持,二階環評的審查品質恐怕會被案件數量給稀釋,跟一階環評也沒什麼差別,稀哩呼嚕就通通過關了。

王鐘銘強調,二階環評在過去還算是個守門員的角色,被沈世宏這樣一搞,將來反而可能變成「進二階環評的多了,通過的也多了」,而環保署到時還可以搬出「都給你進二階了,你就不要再吵了」的說詞,看似很有正當性。

王鐘銘最後沉痛地呼籲,若要改善台灣環境現況,「環保署必須真正把環評當作一件重要的任務來辦好,而不是想著怎麼把責任推出去,不要被罵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