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者、工會及政治人物共同呼籲,應減少每週工作時間,以利增加更多就業機會。但收入水準則保持不變。
根據經濟部國貿局20日公布在官方網站經貿資訊網的消息指出,德國駐法蘭克福辦事處商務組引述《德國時代週刊》11日報導,一封由100多位教授、工會、政治、教會及環境組織代表共同發表的公開信呼籲,應實施每週30小時上班制,但不減少工資。
任教於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的社會科學家馬薩哈特(Mohssen Massarrat)表示,「公平集體分配工作,減少工作時間是迫切需要的。」
率先提倡支持者包括德國左派政黨(Linke)政治人物濟平(Katja Kipping)、華根內特(Sahra Wagenknecht)及社會哲學家內格特(Oskar Negt)。這幾位倡議者指出,「德國有300多萬人不負責任地讓德國經濟就業不足。若工作時間減少,則就業機會將增加。」
經濟學家邦特赫普(Heinz-Josef Bontrup)說明,「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全體的工時縮減方案,但這不是純粹的工資政策的任務。」
這封公開信也指出,「供過於求,導致勞力市場工資下降。面對歐洲失業率上升,有必要進行防制。不應把危機重擔加諸於多數有工資收入的人口。」
該計畫定位為全歐洲及德國的任務。邦特赫普表示,「除了官方統計的300萬失業人口,另有超過300萬兼職工人平均一星期工作14.7小時,不夠維持生計。」
德國大企業領導階層迴避回答這個問題。減少工時應在未來若干年逐步實施,若單位勞力成本保持不變,企業則不會處於競爭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