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月22日德國法國共同締結艾麗榭條約。50年來,雙方的友誼關係起起伏伏,大抵仍延續條約締結時的理念,而今共同慶祝這個對於兩國友誼發展重要的日子。

根據德國《每日新聞網》(Tagesschau.de)報導,回顧50年德法兩國的關係,當年簽下合約時,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經說過,「艾麗榭條約(Elysee Treaty)的締結,是法國和德國共同的成就」,德國總理阿登勒日後談述該條約的重要性時,也指出,「如果德、法之間的緊張關係沒有被解除,那今日也許就不會有歐盟、或是類似歐盟的機構產生。」

之後接任法國總統的龐畢度因為對德國總理布蘭登的東歐政策抱持懷疑,自然也影響到兩國之間的關係。而後的接任者法國總統季斯卡迭斯當(Valéry Giscard-d'Estaing)和德國總理史密特又試圖活絡兩國關係。1980年,法國總統季斯卡迭斯當受邀至德國國會演講,演講指出,在法德關係良好的情況下,才能讓歐洲重回世界舞台。

而後的德首相柯爾和法國總統密特朗,兩個知名的「歐洲派」政治領袖,更是共同推動與簽署了馬斯垂克條約,奠下歐盟的基石。後繼者德國總理施若德和法國總統席哈克在任時間,因為德國傾向和英國結盟,讓德、英、法成為三巨頭,遭到法國反對,再次讓兩國關係降溫。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任期間,儘管法國否決了歐盟憲法,卻因為歐債危機,使得德國和法國仍維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德國總理梅克爾和前法國總統薩柯奇的夥伴關係,更被媒體稱為「梅克奇」(Merkozy)聯盟。

22日兩國領袖,德總理梅克爾和法總統歐蘭德在柏林共同慶祝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TEWA (Taiwan EU Watch,台灣歐盟觀察),是由在歐台灣人組成,目標是成為一個新世代的媒體。以自由、國際觀的報導作為期許,超然獨立於台灣媒體之外。與新頭殼為合作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