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暴紅的宜蘭三星鄉青年廖誌汶發起「稻田裡的餐桌計畫」,遭質疑有欺騙消費者之嫌,所謂的技術轉移,也有實際上的困難。一位參與過計畫的志工張裕淵爆料,指該計畫文宣雖然強調食材「在地」、「有機」,但事實上卻是在大賣場採買。對此,廖誌汶則坦承,食材「有機」的比例,一開始確實不到30%,但後期的場次每餐都能符合要求,做到承諾。

廖誌汶說,不可能每樣食材都符合有機,但他保證每次都會有在地有機食材製作的餐點;他強調,如果消費者不滿意他願意退費,但不希望這件事被放大,傷害到這個在農村的創意實驗。

根據「稻田裡的餐桌計畫」,贊助1666元就可以拿到一張餐券,可以選擇參加「稻田計畫」在全台舉辦的任何一場農田餐會,而其餐會標榜食材「有機」與「在地」,目前已經吸引超過400人以上參加。由於媒體爭相報導,引起轟動。

爆料的志工張裕淵表示,「稻田裡的餐桌計畫」以幫助農民的說法在網路上募集贊助者,然而根據他親身參與的宜蘭縣三星場為例,只有米飯是跟當地小農購買的有機米,其他食材都是他去宜蘭市大潤發採買。

張裕淵並出示一張在宜蘭市家樂福購買食材的發票,上頭列出當天在大賣場採買的各種食材,他說扣除橄欖、雞湯這類台灣不出產或是必須要用買的食材,其中像是柳丁、洋蔥、番茄這類食材台灣農村不可能沒有,沒有必要買大賣場的「進口貨」,他強烈質疑「稻田計畫」有欺騙消費者之嫌。

遭志工指控的廖誌汶回應表示,有些食材不是當令農產品,而每餐也不可能每樣用到的食材都符合「在地」和「有機」的標準,他強調,這些在餐會的當下都會和參與的民眾解釋,也都能獲得消費者的諒解,他不懂為何有人要放大這件事。

廖誌汶也說,如果消費者感到不滿意,他願意退費。他坦承,「稻田計畫」是一項全新的嘗試,希望能幫農村創造更多的價值,但也因為才剛起步,所以很多事情做得並不好,這部份他願意道歉,比如說每場餐會食材「有機」的比例,他說一開始確實不到30%,但後期的場次每餐都能符合要求,做到承諾。

廖誌汶認為,近來對他的類似指控與流言確實一直存在,他不在意個人遭到抹黑,但不希望整個計畫因為一些瑕疵而被全盤否定。他強調,假使外界真的對他或對計畫有意見,他大不了把錢退給消費者並結束計畫,只是對於這種創新的嘗試無法在農村繼續發展感到遺憾。

廖誌汶也表示,自己和志工都是無償付出,他個人已投入數10萬的資金,目前還沒有賺錢,每場還以10%的幅度虧損。面對有人會問1666元到底怎麼花?他說其實很多的成本是花在志工的交通與住宿上,但全台走透透的辦活動負擔真的很重,他甚至考慮在下一季「稻田計畫」中對志工收取費用來補貼虧損。

然而除了食材有機與否的質疑,外界也批評「稻田計畫」對於農村或農民的幫助並不大。曾經協助舉辦第一場「稻田計畫」餐會的三星農民江漢錡表示,「稻田計畫」的立意雖然很好,但他個人認為這個模式要轉移給農民有困難性,因為農民不熟悉網路資源,要把客人找來並不容易,況且餐點的烹飪有專業性,不是專業廚師的農民確實很難上手。

江漢錡舉例,廖誌汶曾經建議農民舉辦「鐵牛駕訓班」,農民也把訊息丟到網路上,但是最後報名狀況並不理想。江漢錡也坦言,10月間協助舉辦三星場餐會後就再也沒有後續活動,只有一名張姓農民獲得「技術轉移」,可是聽說至今也只舉辦過2、3場而已。

廖誌汶則強調,「稻田計畫」並非要「幫助」農民,因為「幫助」隱含一種上對下、強勢對弱勢的關係,因此他比較傾向用「合作」來形容計畫與農民的關係。他說,每一場餐會都支付給農民6000元左右的場地租金,然後還有向農民採購餐會所需食材,以及現場協助銷售農民的農產品。

廖誌汶說,所謂的「技術轉移」也成功的在自己老家三星鄉行健村發生,整個餐會的模式有轉移給當地農民張美,目前已經在張美手上舉辦過5、6場餐會,至少快100人參加。他透露,「稻田計畫」不是只有在「吃」的部份,未來還會有更多不同的創意,希望大家拭目以待。

去年底媒體爭相報導由宜蘭三星鄉青年廖誌汶(中)發起的「稻田裡的餐桌計畫」,參加者只需付出1666元,就可以在農村享受以在地、有機食材現場料理的一餐。圖片來源:翻攝自「稻田裡的餐桌計畫」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