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三星鄉青年廖誌汶去年在網路群眾募資平台「Flying V」上發起「稻田裡的餐桌計畫」,短短4個月間,已經在全台舉辦數10場農田餐會,參加者達400人以上,連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也是座上嘉賓,不過參加過籌備活動的志工卻質疑,表面上是1666元吃一餐,但實際上卻在消費「農村」,對農民幫助不大。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張智剛坦言,該計畫確實遊走在「公益勸募」與「消費行為」之間,如果出問題消費者可能求償無門。

「稻田計畫」是由廖誌汶與友人發起,希望透過創意的方式,讓消費者進到農村、體驗農村,創造獲利的經營模式,進而讓年輕人願意返鄉從事農業。不過這個美意卻遭到參與過的志工質疑,曾參與計畫前期籌備的志工張裕淵表示,「稻田計畫」在「Flying V」募款,並以「到農村吃一餐」作為回饋,然而廖誌汶本身並未成立公司,收入到底有多少用在舉辦活動,也乏人監督。

遭到質疑的廖誌汶表示,消費者贊助的每分錢都用在舉辦活動,自己和主辦團隊志工都分文未取,每場餐會至少賠10%,他自己本身為了計畫還投入數10萬元,目的只是希望「讓農村可以不一樣」。廖誌汶說,1666元對有些人來說嫌貴,但更多參加過的人覺得很值得,這部份應該交由市場決定,而市場的結論是,從計畫開始後,詢問的電話應接不暇,讓他訝異,台灣社會對農村有這麼大的消費力。

到底「稻田計畫」的募款模式有無違法之虞,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指出,如果把該計畫視為「公益勸募」,那可能會違反《公益勸募條例》,法條中規範私人不得進行公益勸募,除非是有向政府立案的非營利組織,但是「稻田裡的餐桌計畫」是否屬於勸募,恐怕需要內政部來認定。

「Flying V」創辦人林弘全則認為,「稻田計畫」並不屬於「公益勸募」的範疇,應該屬於《民法》中的「私人贈予」,依法每人每年有220萬元的捐贈額度,不過「稻田計畫」也有提供捐贈者某些「回饋」,這是在國內法規不完備下不得不然的作法,他說國外對於群眾募資有相關法令規範,但台灣卻付之闕如,他也希望立法院能推動「群眾募資」的立法,讓大家都有所依循。

不過張智剛並不認同「稻田計畫」被歸類為「私人贈予」,他說私人捐贈的「贈」、「受」雙方都是特定對象,然而像「稻田計畫」這類在網路上對「不特定對象」募款的作法,比較像是「公益勸募」,因為「稻田計畫」明確提出希望幫農村轉型的訴求,任何在網路上看到文宣、認同理念的人都可以給錢支持。

張智剛也強調,如果「稻田計畫」不是「公益勸募」而是「消費行為」,那就必須面對消費者保護的問題。他說以「稻田計畫」的狀況來看,由於廖誌汶本身與其團隊並非公司,所以如果發生消費糾紛恐怕會求償無門,因此他呼籲消費者,倘若有意協助農民,不如對農民做直接贈予比較安全。

(影片內容:「稻田裡的餐桌計畫」三星場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