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南方周末》以「憲政夢」為題的新年特稿遭到中共官方刪改事件,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經過民眾連日抗議聲援、國際關注下,南方周末在今(10)天恢復出刊。學者董立文認為,該事件顯示中國社會力量已經逐漸覺醒,而且勇於站出來,為公領域的大眾利益發聲,長期來說,對於中國的民主改革是有益的。

新頭殼「星期話題」節目今天邀請長期研究中國與國際政治的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董立文,剖析南方周末事件後,中國政治氛圍的變化,以及該事件所透露出的訊息。

董立文指出,南方報業集團的兩報一刊,本來就是堅持改革的媒體,但他強調,這仍然是「中共式的改革開放」,是在體制內的,因此,有些對於南方周末是「民主鬥士、改革前鋒」的解讀不太正確。本次事件其實南方周末也是照著國家主席習近平要落實中共憲法的言論,而以「憲政夢」作特稿,沒想到,卻被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強行刪改。

董立文分析,南方周末一向是以打「擦邊球」的方式進行報導,勇於揭露新聞事件真相,但也有多次發生追蹤貪腐事件導致記者遭撤職,但不會直接批評政府。但這次事件並非「擦邊球」,「甚至是依著習近平投出好球」,卻被刪改,顯示中共各省高幹都處於「極度緊張、脆弱、敏感」的狀態,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先斬後奏,沒想到,《南方周末》事件會引來如此巨大的風波。

董立文說,這起事件讓人驚訝的有2點,第1是以往中國維權活動都是為了個人或某些團體的利益,屬於私領域的發聲;這次卻是許多人站出來要求憲政、要求言論自由,是為了公領域的發聲,這是繼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的第1次。第2則是該事件中,除了聲援報業的民眾外,還有支持政府的民眾與之對峙,雖然多元聲音在民主社會中很常見,但在中國,「我是第一次看到」。

董立文直言,中共當局對於多元聲音的出現將更緊張,短期來說,對於中國民主的發展不太樂觀,尤其過去一整年來,中國各項民主改革都是倒退的,像南方周末就曾表示,2012年有1千3百多篇稿子被當局禁刊,顯示中共對民主改革還是以緊縮的態度,該事件對當局也是一個全新經驗,以摸索更好的解決方式。

提到民主改革,董立文也指出,習近平近來的開明形象,其實都是中共的「形象塑造工程」,也就是「造神運動」的一環,實際上,中共政治結構如老人政治,政治局各分山頭林立的現象已經根深蒂固,不是說改革就能改革。他舉溫家寶為例,溫喊了很久的民主改革,卻沒有其他官員願意配合,因此,短期來看,中國民主改革並不樂觀。

董立文也表示,這次南方周末事件,沒有任何一位官員出來聲援,比天安門事件還糟糕。因此,縱使有上萬人出來抗議,但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力量仍顯微薄。不過,這次事件也讓新的希望浮現,那就是社會各階層人士都踴躍支持南方周末,顯示中國社會力量已經覺醒,這種發展是不會中斷的,長期來說,仍有助於中國的改革,但要如何因應,仍要取決於中共當局的領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