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二村:到平地,重新出發

如前段所提,位於杉林大愛村附近的永久屋基地,因災後持續抗爭至2010年8月8日才正式拍板定案,得以按照小林人的回憶打造家園,不必入住大愛村,故於 2011年12月24日才正式入厝。永久屋基地內的主要道路以小林村過去的主要幹道「忠義路」為名,整體形式也按照小林村災前的聚落紋理重現。

「就算只是為了要重新有一條『忠義路』,當初那樣抗爭、等待都是值得的!我不要忠義路永遠的消失,去住在大愛路裡!不過事情都過去了,也不要再講了,今天搬新家很開心啦!不只組合屋的可以慢慢搬過來,那些在外地租房子的也終於可以搬回來了。」不願具名的小林村民表示。

村中的所有家屋雖然款式類似,但是顏色與配置略有不同,全都開放居民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兩棟雙拼的家屋風格必須相同,因此居住在隔壁的兩戶鄰居未必是親戚,只是「跟你喜歡相同永久屋樣式的好朋友」,在各永久屋基地中是獨一無二的特殊配置方式。

相對於其他永久屋基地因將居民拔離原鄉產業脈絡而產生的就業問題,日光小林居民有部分在高雄工業區從事工商業,部分在自家廚房中擔任幹部,負責製造與銷售「日光小林」品牌下的蛋糕、麵包、餅乾等產品,就業問題相對較小。

於各莫拉克重建區中,小林二村居民確屬勇於嘗試推出產品、行銷策略亦十分靈活的社區。於災後不久即推出「小林梅」,主打小林滅村之前最後一批青梅,吸引民 眾購買;於2010年中秋節,雖然居民仍住在組合屋中,也已由社區烘培坊推出「小林月餅」禮盒,踏出產業重建的第一步。然於月餅的銷售過程之中,其與原本 便盛產糕餅、芋酥的甲仙商圈隱隱產生了競爭效應,也引發許多不同的討論。

於2010年中秋節前後,同為小林居民的岳中峯即在小地方新聞網以「小林中秋月餅,產業重建契機?」一文,委婉地指出小林烘培坊推出的產品與甲仙商圈同質 性過高,恐有排擠效應,甚或以節慶方式推出的產品能否邁向永續經營之路等問題提出了質疑。於網路之外,甲仙各地居民更耳語紛紛,認為小林月餅搶了大家今年 的生意。

不願具名的甲仙月餅業者表示,就他的感覺,2010年的中秋,的確有一些訂單轉移向小林村。「說沒有是不可能的,每年大高雄地區的需求就這麼多,小林村接 了六千五百份,對我們一定會有影響。」小林重建會會長蔡松諭則回應,有新的品牌加入,當然會對原有市場造成影響,但他認為並沒有那麼誇張,「只要大家可以 一起合作,長期而言對台20、21線的觀光行銷產業絕對是正面的幫助。」

除了因販售商品類似,而與甲仙商圈產生了短暫的張力之外,以小林烘培坊當時的設備與規模,要接下六千五百份的月餅訂單,負荷其實稍嫌太重。住在高雄 市、不願具名的小林月餅消費者於去年中秋就表示,自己有心支持災區產業,但「小林月餅真的可以再精緻、細膩一點,不要讓支持的民眾失望。」

有鑑於此,2010年中秋節過後的小林二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開檢討會議,站穩腳步再出發,兵分三組,分別製作西點、手工肥皂與手工果醬,其中手工果醬以當 季鮮果製成,出品單位是小林村的研發部門,位於杉林市街上,專門進行果醬的研發與出產。研發部的成員潘良安表示,他們的定位放在農產加工品的研發,「會挑 選當季適合的水果,製作成果醬,所以有些口味比較特殊,產季過了可能就買不到了。」

2011年4月13日,小林手工麵包開始在杉林農會超市開賣,剛開始以一個十元的親民價格吸引鄉親購買,以建立商品口碑,引發搶購熱潮。杉林市街上買早餐 麵包的選擇並不算多,許多居民都以便利超商解決早餐需求,小林二村推出的手工麵包自然吸引大家目光。「昨天沒有搶到,今天來買多一點!」「你們蒜香做幾 個?十幾個?拜託!哪裡夠吃!做多一點好不好?」「明天再買不到我要生氣了啦。」也有農會員工一邊吃一邊提出建議:「沙拉太少了,可以多放一點。」麵包買 氣燒燙,甚至有大愛居民偷偷詢問:「小林村還有缺人嗎?我可以去應徵嗎?」

而後,小林村陸續穩定推出各式口味的果醬、餅乾、手工皂、生薑黑糖、等產品,也均獲好評,不再有第一年中秋月餅的品質不穩或訂單過多問題。等待重建經費補助退場之後,小林二村於災後自創的品牌「日光小林」就必須靠這幾年累積的口碑獨立營運。

2012年,部分二村居民組成「大滿舞團」,取西拉雅大武壟族(大滿)之意,以夜祭牽曲結合現代舞蹈動作,展開巡迴「感恩之旅」,目前仍然固定練習、演 出。在練習過程中,有老師會引導舞者回想三年前的災難,引導情緒抒發,並結合在舞蹈動作中,舞者表示,這樣的過程「很有情緒釋放的效果。」

除了組成大滿舞團,小林二村的居民也與五里埔居民分組兩隊大鼓陣,訂做不同制服,特別註明「杉林」小林大鼓陣,在各種重要祭典中跳陣娛神,炒熱氣氛。

小林小愛:大愛村中獨立國

位於大愛村中的「小林小愛」區,居住了62戶小林居民,往往是不被想起的一群人在外界談起「大愛村」或「小林村」時,這群「住在大愛村的小林人」, 稱呼自己是「小林小愛」居民,想保持自己做為小林人的主體性。

2010年間,由小愛村住民票選出來的主委李錦容便認為自己是大愛中的獨立國。李錦容表示:「大愛村的管委會自己就忙得不可開交,資訊常常也沒送到我們這裡來,我們跟他們也 不太熟,我連第一次(大愛村)住民大會的通知都沒收到。」

而忙於五里埔永久屋和小林二村重建的其他小林村民,也私下表示:「大家都是好朋友,李錦容大哥有事情需要幫忙的話,我們一定會幫忙,但是他們小愛村 的事情,還是要他們自己來決策比較好。」顯示了小愛村位於杉林村兩大永久屋基地(大愛村、小林二村)之間,具有其獨立而特殊的地位。

李錦容表示,小愛村中定居的住戶有62戶,每天晚上都會固定回家的約有30幾戶,入住比例算是相當高。「這些小愛村的住民,很多都是受災最慘重的小 林村民。」李錦容指出:「當初被滅村的9~19鄰中有41戶都在這裡;坐直升機下來的47個倖存者裡面,有20幾個都住在這邊。」

回顧2010年3月15日,熟悉園區狀況的那瑪夏南沙魯居民靼虎‧犮拉菲當時曾經證實「尚無小林居民入住大愛村」,顯示當時的小林居民仍然基於種種原因而不願接受慈濟的援建,但在2010年之間,60餘戶小愛居民開始逐漸遷入。

「因為抗爭好累,我們不想再抗爭了。要的只是自己重建家園,外面講的多難聽,說我們就是要錢、不知感恩、有什麼陰謀……我們累了。」不願具名的小愛居民, 被問及為什麼一開始不願入住,最後又改變心意的原因時,無奈地回答:「我們累了,住哪裡就住哪裡,趕快安頓好就好了。」

如願得到安頓的小愛村民,雖然因倦於抗爭而入住大愛,小愛的居民也仍時常參與小林村公共事務。例如在小林夜祭時也組成「牛犁陣」參與其中,還合力製作牛頭 道具,跳得十分賣力;村民劉正義夜祭中肩負砍伐向竹的重要責任,於五里埔北極殿入火安座時也回村扛轎,三村之間互動熱絡。

「我是覺得說,大家都從小一起長大的,吵架本來也就是會吵架,平常沒事也會吵架,遇到(滅村、遷居)這麼大的事情,意見不合也是正常的,但是說分裂什麼, 那是外面的人在講的啦。」不願具名的小林居民如此總結,小林人在莫拉克災後這段一波三折的重建旅程,仍要長長久久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