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似乎是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國民年金和健康保險都還是經濟層面的應對政策,關鍵在於:誰來照顧老人?新電影《Robot & Frank》上週剛上映,敏感的媒體馬上察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機器人

老人問題有嚴重?以美國為例:到2030年,「戰後嬰兒潮」(1946~1964年)那一代至少都66歲了,每5個美國人就有1名是老人;85歲以上的,超過半數需要日常的照護,13%可能就躺在安養院。如果不是機器人,誰來照顧他們?

《Robot & Frank》17日在紐約、24日在美國其它地區上映,台灣初譯《機器人與法蘭克》,上映日期排到10月。

這是導演傑克.席瑞爾(Jake Schreier)的處女作,演員包括法蘭克.藍吉拉(Frank Langella)、詹姆斯.馬斯登(James Marsden)、麗芙.泰勒(Liv Tyler)、蘇珊.莎蘭登(Susan Sarandon),以及機器人。

電影中,獨居老人法蘭克的兒子送來照護機器人,他剛開始排斥,「害怕半夜被殺掉」,但是機器人慢慢接手處理了生活瑣事,包括打掃、烹調和陪他戶外活動,法蘭克重新掌控了世界,也對機器人產生了感情。

美國新聞網站《Slate.com》藉由這部電影的上映,探討了未來由機器人接手老人照護的可能性,以及這這項科技產業發展的現況。

報導提到日本在這方面的成就。例如護士機器人可以抬起病床上的老年患者,並為他們送來餐飲;機器人甚至可以化身病床,或者為患者洗頭髮。在照料健康方面,機器人可以分送並監控老人服用藥物,可以透過觸控螢幕,讓老人以視訊方式和醫生或護理人員討論。

日本這些專為照護老人及病患的機器人,有名的包括慰藉型的Paro、康復型的Babyloid,兩者都以可愛的造型來取悅老人。

這個心理因素或許也是不可忽略的。《Slate.com》提到,「戰後嬰兒潮」畢竟出生於電腦、網路和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前,年輕人或許已經習慣「SIRI」的嘮叨,老人未必能夠和聲音對話、溝通。

報導也檢視美國照護機器人的產業,受訪專家對這方面似乎很有信心,康乃爾大學教授艾舒托許.薩克納(Ashutosh Saxena)就宣示,價位能夠普及的照護型無臂機器人,5年內就可上市。

薩克納說,日本的機器人強調「人形化」,要有雙手雙足,美國就比較注重功能性,例如用可以快速移動的輪子取代機器人的腳。以低造價的無臂機器人,負責監控藥物攝入量,應該可以協助老人獨立生活並照護健康,有點像是比較複雜的生命警報手環。

影片是電影《Robot & Frank》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