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沖繩琉球大學研究福島核事故後當地蝴蝶樣本,發現福島地區不少蝴蝶後代出現觸角、翅膀等部位嚴重畸變的情況,幼蟲死亡率也升高。研究團隊指出,福島核災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已對自然界生物造成生理與基因損害;不過,不同生物受到的輻射影響程度也不會相同,後續有必要對其他物種進行研究。

這份研究報告公布於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日本沖繩琉球大學研究團隊在福島核事故2個月之後,從福島縣等10地採集144隻日本國內常見的酢漿灰蝶(pale grass blue butterfly),事故當時,這些蝴蝶幼蟲大量暴露在輻射中。

研究結果發現,採集的第一代福島縣蝴蝶有12%翅膀比正常情況小,第二代異常情況增至18%,第三代遺傳性異常比率更升高到34%。有些蝴蝶幼蟲在成蟲之前便死亡,部分樣本則出現複眼畸型、翅膀顏色以及斑點數量異常等現象。研究人員認為核能放射物質已造成蝴蝶後代畸變。

2011年9月研究團隊又再回到福島7個地區採集238個樣本;事故當時,這些幼蟲還只是蟲卵或受精細胞。這些幼蟲成蟲後的異常比率為28%,而第二代異常比率則飆升至52%,超過一半的蝴蝶出現變異。除了幼蟲時受到輻射汙染,餵食幼蟲受輻射汙染的葉片,也會出現相似變異,或是使幼蟲提前死亡。

研究團隊成員日本沖繩琉球大學海洋自然科學系副教授大瀧丈二表示,人類生理結構與蝴蝶不同,蝴蝶體積較小,身體結構也與人類完全不同,不需過度恐慌,但後續仍須對其他物種繼續進行研究。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監事吳文德指出,體積較小的酢漿灰蝶很容易受到環境變異干擾。他警告,這些被輻射汙染的蝴蝶,透過食物鏈可能影響到人類健康,須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