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拉.艾芙隆(Nora Ephron)6月22日死了;但她開啟的網路愛情時代還活著,而且版本已從1.0進化到目前的7.0了。

享壽71歲的艾芙隆,當過記者、寫過小說,她的電影更是影響深遠。《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劇本是她寫的,參與導演和編寫的還有《西雅圖夜未眼》(Sleepless in Seattle)、《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美味關係》(Julie & Julia)等名作。

《電子情書》也許不是艾芙隆最好的作品,但它為網際網路注入了最具生命力的愛情。

梅拉妮.基甸(Melanie Gideon )的婚姻就來自電子情書。她在6月29日刊載於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的文章中,甜蜜回憶1990年的戀情。

那個年代,她算是比較早接觸個人電腦和網路的,在美國麻州劍橋以電子郵件談戀愛。最近,她在書櫃找到當年郵件列印的紙本,愉悅地和丈夫、孩子分享。

這是網路愛情1.0;討論區的愛情可能是2.0,例如愛蜜莉.本德(Emily Band)和湯姆.卡夫(Tom Cuffe)。他們都對《衛報》網站的文章發評論,逐漸磨合價值觀,並且找到心靈的契合點。

這雖然是現階段仍然存在的線上愛情模式,但在Twitter、Facebook之前,甚至更早於msn的年代,類似的討論區共鳴,已足以譜出各種協奏曲。

網路愛情3.0仍然排除「約會網站」這類做作的形式,一個稍嫌極端但是浪漫的例子來自《第2人生》(Second Life )。人們在在虛擬的城市裡談戀愛,然後在真實世界結婚。

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和丈夫史蒂夫(Steve)的愛情,就這樣從虛擬走向真實。他們的替身會坐在電腦螢幕的長椅上聊天,還合買土地開始經營家庭的計畫。2007年5月10日,他們在《第2人生》結婚;現實生活裡的婚禮,則是1年以後的事了。

《衛報》這篇名為「The way we love now: couples who meet online」的文章,並沒有關於進化版本的區分;但不同的故事,仍然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有著階段性的風貌。

網路愛情4.0應該屬於部落格時代:大家各有空間;愛情來的時候,你會時時刻刻拜訪他(她 )的空間,痴痴望著每張照片、每段文字。理察.卡德納斯(Richard Cardenas)就是在《MySpace》上,看到德希蕊(Desiree)的動漫資料,開始了他的追求;現在他們有3個孩子。

表情符號也是網路愛情的催化劑;在5.0版,msn之類的即時通,讓QQ取得代言權。

9年前,英國15歲的少年丹尼爾.米勒(Daniel Miller)建立Hotmail帳戶,透過msn結識了美國14歲的潔咪(Jamie);現在他們是夫妻,定居美國拉斯維加。每次提起他們是在網路認識,人們總誤會是透過約會網站,但他們形容自己像是現代的筆友,然後愛情就開花結果了。

作為網路愛情6.0的Twitter,始自不自覺的愛慕。一開始,你決定成為某人的追隨者(follower),得以分享對方機智聰慧的話語,然後愛苗滋長。英國31歲的山姆.平尼(Sam Pinney)說,他知道Twitter不是用來追求愛情的,但他和小他1歲的凱薩琳惠特勒(Katherine Wheatleyr),仍然這樣跌進愛河。

7.0版的Facebook愛情,和Twitter略有不同,因為彼此必須先成為朋友。

2008年1月,33歲的安吉拉.諾蘭(Angela Nolan)在愛爾蘭橄欖球隊Facebook專頁上留言加油,小她8歲的利亞姆.阿德科克 (Liam Adcock)請求加他為朋友;隔年10月,他們結婚了。這是命運的安排,諾蘭說:「我們在線上發現彼此。」

影片是電影《電子情書》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