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表面看來是醜陋的水泥叢林,在德國建築學者麥爾的眼中卻處處是珠玉。第一本由外國人撰寫的《台灣建築指南》,回顧台灣過去100年來最重要的125棟建築和新建工程,日前在柏林發行德文和英文版。麥爾期盼,這本書的出版,能稍微彌補西方建築界對亞洲認識的缺憾。

「台灣的都市表面看起來傾頹雜亂,其實到處是珠玉,我親自查訪後也嚇了一跳,原來台灣有這麼好的建築」,對東亞建築史和當代建築有深入研究的麥爾(Ulf Meyer)說,尤其台北市中心帶有西方歷史主義語彙和法西斯風格的日式建築群,就規模來說舉世少有,而且都還在使用,從古蹟保存的觀點來看,「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

麥爾在書中,還發掘了許多連台灣人自己也不知道的建築珍寶,比方說瑞士天主教白冷會籌建的台東市公東高工,「細膩的木工、清爽的線條和彩繪玻璃」,在台灣非常少見;尖塔造型的台南後壁菁寮聖十字天主堂,是德國的普立茲克獎得主波姆(Gottfried Boehm)在台灣唯一的建築;還有廖偉立設計的台中基督救恩之光教會,「不論採光、空間感、和匠心獨具的樓梯和傢俱,都讓人驚艷」。

此外,台灣科技業蓬勃,各大台廠造型特殊的建築也值得一提,例如德國建築師柯諾爾(Sebastian Knorr)設計的華亞科技總部;在公共建築的部分,麥爾特別推崇英國建築師羅傑斯(Richard Rogers)設計的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和高雄世運主場館的太陽能光電板屋頂,「就連太陽能發電最發達的德國,也看不到這樣的規模」。

在麥爾的心目中,日月潭的涵碧樓是「台灣最美的旅館建築」;如果全台灣的建築只能挑一個最愛,他會選擇貝聿銘設計的東海大學校園,「精巧的手法,創造出節奏豐富的迂迴空間,令人嘆為觀止」。

麥爾也用了相當的篇幅,介紹台北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台中的大都會歌劇院、以及高雄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等官方主導的新建工程,「這些由國際建築界明星操刀的大型公共建築,對台灣未來的建築風貌到底有什麼影響,現在還很難判斷」。

不過,台灣的都市景觀,事實上是由辦公大樓和住宅構成的鋼筋水泥叢林,對此麥爾認為,台灣的建築業者應該在節能多下功夫,因為在封閉的建築內使用冷氣空調實在太耗能了,台灣其實有不少建築師,懂得師法自然來調節光線和室內溫度、並滿足通風的需求。

他舉德國為例說,「台灣和德國一樣都缺乏自然資源,經濟仰賴出口,未來進口能源的價格只會愈來愈貴,不論從環保或經濟效益的觀點來看,節能是否成功,攸關台灣的命脈」。

實地踏訪台灣六、七次後,終於完成第一本外文的《台灣建築指南》(Taiwan Architectural Guide),由柏林的建築專業出版社DOM Publishers發行,麥爾一再強調,這本書一定有遺珠之憾;而且,透過前新聞局、外交部、和觀光局的經費贊助才得以出版,但受限於台灣官方「慶祝建國百年」的要求,只能介紹台灣過去100年的建築,「排除原住民和清朝的建築,我也相當遺憾,或許有機會再版後再補上」。

透過簡明的文字和照片,《台灣建築指南》點出每棟建築的歷史脈絡和特色,輕便的手冊形式和索引方便讀者檢索,還附有QR Code行動條碼,能立刻在智慧型手機的地圖找到位置。中文版近期內將在台灣發行,屆時這本西方觀點的著作會引起什麼迴響,麥爾充滿期待,「歡迎台灣的建築界多多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