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經濟學周報副總編輯高瑜指出,薄熙來案使過去各方完成的權力協商破裂,另外也需重新安排薄熙來與周永康系的權力空缺,加上國際刑事案,時間緊迫,預計在秋天召開的十八大肯定會延期。她並認為,中國政治改革的基本之道,就是向台灣的多黨制看齊。

從王立軍走進美國領事館開始,到薄熙來被拔除重慶市委書記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黨內職務。有些人認為,薄熙來事件打破中國共產黨中央自1989年以來如一灘死水的政治局勢,如何從薄事件看中國政壇發展、薄案對即將召開的十八大人事布局有何影響?

新頭殼開放編輯室與華人民主書院合作,今(20)日在台北現場請到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徐斯儉,以及人在北京的資深記者、前經濟學周報副總編輯高瑜,還有身在洛杉磯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張博樹,透過網路視訊,四人三方對談,共同探討由薄熙來事件在看中國政治改革徵兆,以及其對於即將在秋天召開的十八大造成的影響。

徐斯儉認為,從黨紀高於法律以及意識型態的問題切入,可看出胡錦濤與溫家寶的政治改革困境,在於中國共產黨黨國體制權力來源與正當性,從自身世代權力交接以及自我意識型態而來,卻不是來自於人民和社會訴求,更限制政治改革的可能。徐斯儉指出,薄熙來利用未清理的文革遺產奠定自己的地位,而黨紀高於國法,都來自相同的制度性根源。

張博樹則指出,在權力將重新整合洗牌的十八大前夕,從自由民主的角度來看,內部操作並不民主且問題很多,很難產生合格的領導人,在權力交接中也潛藏危險因子,薄熙來案就再次證明中國政治轉型必要性。

高瑜認為,薄案並非如臆測是精心策劃的政治鬥爭,但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導火線在於六四鎮壓後23年以來權貴資本主義發展,以及未平均權力的一黨獨裁,都使高層更為腐敗。她認為,薄案不會是孤立而單純的事件,尤其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前都會進行權力重新分配,因此權力激烈鬥爭會是必然的。

高瑜還提到,過去太子黨組織多場大規模學術研討會,有些學術討論則否定胡錦滔與溫家寶這10年造成的社會矛盾與不作為,但又認為堅持一黨專政前提改革。她批評,在權力沒有制衡的情況下,不管設幾名常委,都是只是政治協商的方案。

高瑜表示,薄案是中共政治改革的契機;首先今日共產黨規凌駕國法,過去趙紫陽認為腐敗的幹部應交由司法機關偵查定案,再由黨部處理,今日薄案卻本末倒置,因此這應是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十八大不解決這個不行。

高瑜指出,重慶模式是地方自主化的表現,但仍是一黨專政的中國模式,重點在黨的權力問題。「一個薄熙來倒下了,十個薄熙來站起來了」,高瑜提到,重點還是在黨的權力問題;中國共產黨權力太大,應有所制衡,這才是最關鍵的一步,此外其他的政治改革全是瞎扯。她認為基本的解決之道在解除黨禁,向台灣的多黨制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