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今(6)日宣布確認2種台灣特有種石珊瑚,澎湖共生藻協會理事長、中研院研究員陳昭倫表示,這2種珊瑚分別命名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與「柴山多杯孔珊瑚」,受到國際珊瑚學界重視。不過環保團體也憂心,此2種珊瑚的棲地台東基翬(音基輝)與高雄柴山附近海域,都面臨嚴重的開發與破壞,環團呼籲農委會將其列為台灣一級保育動物,確保牠們的生存受到保護。

中研院與環保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宣布發現2種台灣特有種石珊瑚,分別命名為「福爾摩沙偽絲珊瑚」(Pseudosiderastrea formosa)與「柴山多杯孔珊瑚」(Polycyanthus chiashanensis),是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實驗室經多年研究,並與日本、澳洲、肯亞與巴西多國學者合作的成果,特別以台灣及發現地名將這2種珊瑚命名。

陳昭倫指出,「福爾摩莎偽絲珊瑚」生存在淺水域,易受人類活動影響,在「台東基翬三仙台」、「屏東墾丁萬里桐」、「蘭嶼椰油村開元港」等地能發現蹤跡;而「柴山多杯孔珊瑚」是少數生活在淺水域的多孔珊瑚,全世界只有在高雄柴山附近海域能發現。他強調,「福爾摩沙偽絲珊瑚」更是全世界偽絲珊瑚被命名的第2個種,並且距離上一次偽絲珊瑚被發現命名的1935年,已有77年之久。

陳昭倫解釋這2種珊瑚被發現命名的意義,他說,這2種珊瑚是以台灣的古名與台灣地區名命名,所以,在生物多樣性跟台灣的學術研究上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發現;其次,這2種珊瑚目前被發現只存在於台灣,「福爾摩沙偽絲珊瑚」跟「柴山多杯孔珊瑚」目前在全世界其他地方都沒有被描述過。

前高雄市柴山會理事長藍培榮表示,很多人都以為柴山附近的西子灣已經沒什麼海洋生物了,因此這次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更顯難得。不過他說,2010年高雄市工務局執行西子灣圍堤造陸工程時,卻曾用怪手鑽碎海灣礁岩,該區正是「柴山多杯孔珊瑚」發現地,所以珊瑚保育刻不容緩。

環保團體強調,政府相關單位應正視物種珍貴性,重新檢視各項開發案對海岸維護和保育類珊瑚的衝擊,勿破壞寶貴的珊瑚生態資源。他們也呼籲,相關單位針對開發案環境評估,應重新檢視對海下珊瑚生態影響,政府也應提出與白海豚同等規格的保育計畫,保育這2種珊瑚免遭開發毒手而面臨滅絕。

圖為「柴山多杯孔珊瑚」(Polycyanthus chiashanensis)。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