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昨(13)日聲明已要求勞工協會對供應商的工作環境進行檢查,希望抹除「血汗工廠」臭名。但美國新聞網站Newser和The Daily Beast都對此提出質疑,他們指出,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之一,難道真的無法在本土製造產品嗎?媒體認為,蘋果應該對美國負起部份責任。

蘋果之前表示美國已經無法提供合適的供應廠,以便他們製造iPhone、iPad等商品,但The Daily Beast的科技編輯丹(Dan Lyons)指出,既然美國都能製造BMW和波音飛機,蘋果當然可以在美國設廠。

根據丹的訪問,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克萊德(Clyde Prestowitz)表示,蘋果長期以來得益於美國的資源及影響力。他更指出,蘋果透過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的幫助來打開日本的市場。蘋果遇到財務困難時,也曾向加州等地提出稅收減免。

克萊德還說,每當發現海外有仿冒蘋果商品的案例時,蘋果也會要求政府協助處理相關案件。所以他認為蘋果接受國家的幫助,應該回饋於社會。

蘋果的發言人表示,他們已在美國創造數千個就業機會,包括許多零售店的服務人員及總部的工作人員,以及在德克薩斯州製造產品所需的微處理器。但報導指出,這些在美國製造的零件會再運到中國組裝,之後又運回美國,這段旅程是依靠美國的軍事保護通道,由美國納稅人買單。

美國許多媒體擔心,一些關鍵的零件製作技術將移至海外。許多科技公司透過廉價的勞力賺取大量利潤,但如果失去了專業知識,將影響許多國內的電子元件製造商及工程師,漸漸的也會削弱國家的競爭力。

諷刺的是,今天衛報(Guardian)報導蘋果的股價首次突破500美元,從年初到上週末的漲幅高達22%。

現今高科技產業講求「降低成本(cost down)」,因此大規模將工廠外移,尋求更低廉的人工及資源。中央社今日報導,台灣IBM的總經理于弘鼎認為,台灣的企業不能只是cost down,更要有宏觀的經營策略才能擊敗不佳的景氣。顯示全球各地日前皆面臨類似的情況,該如何解決,仍待企業檢討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