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投票在即,外國媒體關注度也日漸提昇。今(12)日,數家媒體都對台灣選情發表看法。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甚至提到,由於貧富差距的拉大至將近6倍,以及選民與財富有關的憂慮,台灣25年民主政治史上,首次把兩岸關係從選舉聚光燈下擠了出去。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今天這篇名為「Taiwan's top election issue: rich earn 6 times more than poor」的報導說,台灣財富排在全民前20%的那部分人,收入是排在後20%那部分人的六倍多;東吳大學教授徐永明評論:「問題在於財富的分配,而不是經濟的增長,台灣的財富分配問題在惡化。」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正巧也刊出台灣新新聞周刊副總編輯張鐵志的文章,名為「台灣大選演繹成階級鬥爭?」,觀點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的報導有些接近。

張鐵志在文章中說,現任總統馬英九可能覺得很無辜,4年前陳水扁的貪腐讓他大贏200多萬票,這4年他推動兩岸前所未有的開放交流,且2010年台灣從金融危機的泥潭中擺脫出來,經濟增長率突破10%,創24年來新高,但這次台灣大選他為何選的如此辛苦?除了他個人施政能力,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台灣民眾並沒有感受到生活變好。

文章中說,馬英九政府積極推動兩岸經貿,卻忽略了貿易會造成國內的貧富不均,擴大失業,而產生一批贏家和輸家。正如《華爾街日報》最近一篇報導指出的:「低收入的工人正在形成一個共識,即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對富人的好處更大。他們的憤怒情緒因台北和其他主要城市飆升的房價而火上澆油。」

張鐵志認為,這場選舉當然不是真正的「階級鬥爭」,卻宣示了台灣在民主化與本土化之後,下一個時代政治競爭的主軸。

美國《華盛頓郵報》今天也有一篇關於香港人對中國認同度下降的報導,主要是香港大學上個月對香港居民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受訪者,比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受訪者多出一倍多;香港主權移轉中國以來,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反而減弱了。

香港與中國的關係,台灣人民向來冷眼旁觀,也是他們評估兩岸關係的重要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