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O年代獲獎無數的中國先鋒派詩人廖亦武,在八九年「六四」事件之際,振筆關切社會現象,被中國當局以政治犯之名數度被捕入獄,讓他從備受敬重的文人落入底層生活,廖亦武便趁機記錄中國底層人民的故事,從此成為中國底層文學作家。在茉莉花革命風起雲湧的這一年,廖亦武說,老百姓已經走在知識份子前面,更無所畏懼站出來為遭打壓的生活進行激烈反抗。

廖亦武今年1月首次造訪台灣,今(11)日中午新頭殼開放編輯室主持人蘇正平特別專訪廖亦武,談他的中國底層文學。

談到自己的詩人身份以及詩人在中國社會扮演的角色,廖亦武說,中國以往是詩歌風氣盛行的國家,毛澤東時代更曾發動寫詩運動,政府甚至設置專門機構養了許多詩人及作家,文人在當時社會備受重視及尊敬;八九年後,中國進入鄧小平時代,在商業化氛圍以及共產黨宣傳重心從文人轉到傳媒的大環境改變下,文人地位不復以往。

關於六四天安門事件,廖亦武說,很多人認為這是歷史給中國的最後一次機會,是國家開啟改革的契機,許多懷抱理想的知識份子都捲入這場政治漩渦。廖亦武雖然走避回鄉,但眼見軍隊血腥鎮壓憤恨不平,於六四凌晨寫下《大屠殺》抗議共產黨暴行,也因此被當局盯上,關入大牢。廖亦武說,文人在社會上受到的敬重,在進入監獄的那一刻就被毫無尊嚴的搜身打垮。

對今日中國人而言,六四事件的記憶是淡薄的。廖亦武說,共產黨當年在全世界面前將大批軍隊派上廣場對人民進行暴力鎮壓,經歷過這一刻的中國人永遠無法忘記這一幕,而中國人的改變也是從這一刻開始。六四之前,人民是有理想、有愛國心的,國家充滿了希望;六四之後,共產黨卻用子彈告訴人民這不是他們的國家,如果過於熱愛這個國家就會遭到這種對待。六四後緊接而來的,是推動經濟改革開放政策的鄧小平時代,「一切向錢看」的結果讓老百姓愛的是人民幣,從「愛國」到「愛錢」的意識轉移改變了每個人,許多從前的歷史傷痛隨著時間逐漸被淡忘。

廖亦武說,在茉莉花革命風起雲湧的這一年,老百姓其實已經走到知識份子前面了。知識份子思想被打壓時還能生存下去,但當上位者拆的是老百姓的房子,壓迫的是老百姓的生活,人民本能的反抗是比知識份子更激烈的。廖亦武說,現在的知識份子多在網路上參與、發表意見,老百姓是領在前頭的行動者。

廖亦武說,茉莉花革命興盛之際,共產黨專心於對付網路反抗勢力,但最終會出來反抗的,很多都是不上網的、「看不見的」人,這些所謂社會底層的人對於自身生活被壓迫,會更無所畏懼站出來激烈反抗。

經歷20多年的牢獄生活,將廖亦武帶入底層生活,出獄後,原本的知識份子朋友也疏離了,讓他只能在底層求生存,也記錄了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底層故事。不僅在中國,廖亦武也在海外華人身上找到許多底層故事。

而寫作這件事,對廖亦武而言具有什麼樣不可割捨的情感,是實現某種使命的手段,還是一種出於自我的本能?廖亦武直言,中國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垃圾場,不論是環境還是人心,但對作家來說,這個地方有著世界上最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在記錄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時,常對於一次又一次的人心墮落感到驚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