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瘋狂浪漫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早已散場,殘留搖滾聖地的六○年代氛圍與自由派政治取向,不協調地與普通老百姓望塵莫及的天價房地產共存一地。

假如紐約州胡士托鎮(Woodstock)居民原本打算用來鋪設天堂路的地點,卻蓋成一座停車場,事情可能還比較簡單處理些。然而,一場針對53戶可負擔住屋計畫之持久戰役,正逐步分裂這座依舊令人心生嚮往的鄉下小鎮。

今年7月,當工人開始進行胡士托公有集合住宅之整地工程時,不愉快的爭執似乎告一段落,可是新爭議卻持續蹦出檯面:從建築工事威脅黑熊與印第安那蝙蝠生存環境,到計畫核准流程瑕疵不斷,以及懸而未決的供水問題等等。

顯然,可負擔住屋動工不僅未平息所有爭議,反而衍生更多法律、程序與環境課題,甚至製造新問題出來。大體而言,鎮民立場正反意見各佔一半;支持者以計畫在落實社會正義,可照顧勞工家庭與老人,反對者則批評此案已淪為政治正確爭議。

某種程度而言,目前在這座阿爾斯特縣(Ulster County)小鎮上演的各種戲碼,堪稱全美各地可負擔住屋所有爭論的縮影,且更加精采。儘管如此,環境、社區與社會正義等課題之熱烈衝突,卻讓許多居民立場日漸退縮,認為唯一比促進美好世界更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維持胡士托現狀。

胡士托鎮監察官墨朗(Jeff Moran)積極贊成可負擔住屋出租計畫。他指出,居民不願改變現狀的心理也反映在1972年開始發行的社區報紙《胡士托週報》(Woodstock Times)之價格上,至今仍維持一份一塊美金。他說:「搬到此地的居民認為,他們在本鎮投資的是一種特定生活方式。」

反對可負擔住屋計畫的居民,特別是住在工地周圍的住戶,認為問題非出於鄰避情結(Nimbyism)或抵制公共住宅計畫,而是務實地根據胡士托的空間大小、人口多寡、建築特色與道路設施等緣故而加以反對。

胡士托缺少可負擔住屋是長期受關注的公共議題。2003年,可負擔住屋委員會邀請一非營利組織協助規劃,初期計畫提出興建81戶住宅與一間社區中心,之後修改成63戶並取消社區中心,然後戶數又減少至53戶。

現階段可負擔住屋方案,除了新增綠建築設計與地熱式冷暖系統,部分戶數將保留給家庭收入不及全縣家庭收入中位數(一家四口,約70,000美元)30%的低收入戶,部分戶數則提供給收入低於50%和60%中位數的家庭。

20戶提供給老人,其中一半以上收入僅30%中位數,每月租金$325;房租最貴的三房格局家庭住宅,租金為$890。另有10間將保留給藝文創作者。

部分居民依然堅持興建可負擔住屋並非首要鎮務,特別是當可負擔住屋週遭之房地產價格開始出現下滑之後。批評者認為與其蓋可負擔住屋,不如把錢花在改善現有屋況不良的房子上。

墨朗監察官表示:「雙方陣營都希望解決爭議,」但重點是兩派人馬對於何謂「完美的」解決之道看法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