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唯一的「蠶蜂昆蟲教育園區」座落苗栗縣公館鄉,前身是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日治時代前身是台灣總督府桑苗養成所,當時已以蠶絲與蠶絲被聞名;然而,蠶絲被和近年種植成功的紅棗,如今卻有被中國貨取代的危機。
該園區最早創立於民國前2年,迄今已經102年,經不斷改進與轉型,目前業務除農業推廣更有農作務改良,另設蠶蜂及生物防治,服務農會與農民,成為台灣唯一養蠶生物防治研究機構。
2001年行政院興建台灣蠶蜂昆蟲教育園區,面積55點136平方公尺,2001年8月15日園區工程開工,至2006年7月18日竣工,耗資達2億5561萬元,2007年3月1日開放參觀,主要設施包括七個館:農業博物館、生物產業館、台灣蠶業文化館、環境教育大樓、植物展示與生物休閒昆蟲展示區、釀酒實驗室。
當時在地公館鄉農會與苗栗縣農會自產自銷蠶絲被馳名海內外,並輔導當地農民種植紅棗成功,與蠶絲被同享盛名;詎料台商自中國引進並無品質保證的蠶絲被,使得養蠶的在地人銳減,又從中國進口比多尼替代蠶絲。
今年夏季當地公館鄉農會舉辦公館紅棗節,紅棗節後不久,卻驚傳紅棗被退貨,公館農會把責任推給農民。率先種植紅棗的農民指出,農會應該輔導農民,如幫忙農民檢驗紅棗品質,農民太急著採收紅棗行銷,導致不乏未成熟紅棗,也有責任,但當地農會更是責無旁貸。
要再度打響苗栗公館蠶絲被,讓中藥珍品的紅棗與中國紅棗抗衡,公館鄉內台灣唯一的蠶蜂昆蟲教育園區,或許可透過諸多農業專業設施強化對蠶絲被產銷;同時公館鄉的紅棗也應投入心力培養優良品質,才能加強山城苗栗多元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