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微軟與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今天(7月12日)舉行「2011年第三屆兒少網安指數大調查」公佈記者會,調查指出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在面對「網路成癮」與「不當資訊」的表現令人擔憂。其中,近一成(9.9%)的受訪小朋友可能陷入網路成癮的危機;同時,有過半數(51.7%)的受訪學童愛玩不符合年齡的「超齡遊戲」。

台灣微軟與兒福聯盟針對兒童使用網路安全的調查計畫,從全國北、中、南、東四區19所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童進行抽樣。總計發出1,58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74份,回收率達93.1%;在97%的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3個百分點。

放學後有上網習慣的孩子是本次問卷的分析對象。這群無論是上課、放學都離不開網路的孩子,花了大量時間在使用網路。以假日上網時間觀察,超過四分之三(75.4%)的孩子周休二日天天上網,其中近一成八(17.9%)假日每天上網更達6小時以上。

本次調查取得美國知名研究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的學者Dr. Young授權,將其設計的問卷翻譯成中文,並轉換成可供孩子填答的測試表。

根據調查結果,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9.9%)已具有網路成癮的各種跡象,甚至有1.1%的孩子已經因為深陷網癮而影響到正常生活,需要進一步的精神治療。

受邀出席的精神科鄧惠文醫師分析,國小五、六年級的孩子陷入網癮,多半是因沉溺網路遊戲。「小朋友常因為缺乏自制力,而身陷網癮無法自拔。在現實生活中可能要面對成績、人際關係、家庭等的壓力;但只要一進入網路遊戲後,他可能就是整個團體中呼風喚雨的領袖。也因為在虛擬世界很容易就得到的強烈成就感與滿足,讓孩子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進而只想逃避,形成惡性循環。」

家長常以上網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孩子網路成癮與否。鄧惠文醫師表示,上網時間長短其實只是其中一項評斷參考,是否成癮需經過專業精神科的診斷才能確認,家長也不用過度驚慌。不過家長可以藉由觀察孩子的上網行為,判斷孩子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協助。包括:

1. 時間使用不當:因上網影響正常作息。

2. 排擠效應:為了上網而犧牲掉學業工作或重要的人際關係。

3. 戒斷作用:一旦離開網路就會感到心情低落、不安。

4. 自我封閉:上網是為了逃避在現實社會遭遇的問題。

5. 耐受性:網路愈玩愈久。

鄧醫師進一步說明,即使是網路成癮的確診案例,因導致成癮的原因不同,須依照個案的實際情況安排適當的治療方式,但再精確的診療計畫都需要親子關係的配合,「家長如果多付出一點關心,寧願一開始花多一點時間培養規律的使用習慣,或許就能即早避免孩子網路成癮。」

台灣微軟公共事務部資深副總經理王秀芬則指出,「對家長而言孩子上網時間控管是非常重要的;家長通常規定可以上網的時間並期待孩子遵守,但是禁不起哀求,一延再延,直到下最後通牒才不愉快的、周而復始的結束對話,長久下來往往造成親子疏離與隔閡。但若採用家長監護軟體工具協助管理,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上網時間控管的決心,家長可自由設定使用電腦的時間,同時也能訓練孩子事先規劃上網,以及其他活動之時間管理。」

另外,家長可透過遠端帳號連線進行遠距設定,提升管理的靈活與機動性。孩子也不再因為今天是連續假日,或只上半天課而吵著使用電腦。軟體中其他功能,如網路內容篩選、活動報告等,則更適時幫助家長做孩子上網的事前規劃與事後追蹤。

王秀芬說,「上網時間管理軟體就像父母的風火輪,能快速追上孩子的腳步,更讓孩子對父母的電腦功力刮目相看,提升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根據本次調查,約有15.2%的孩子,上網時曾遇過不好或不舒服的經驗,其中包含收到恐嚇信或色情郵件等;另外,更有約四分之一的孩子在上網時曾看過色情或暴力的資訊。

除了網路不當資訊,另一個可能埋藏色情與暴力的平台則是線上遊戲。兒盟此次針對孩子常玩的線上遊戲所屬分級進行問卷,結果發現孩子玩「超齡遊戲」的現象嚴重,每20個小學生就有1個愛玩「限制級」遊戲,更有約近半數(46.6%)的受訪小朋友愛玩「輔導級」遊戲。

這些沉溺在超齡遊戲中的孩子,常因缺少家長陪伴,而失去及時導正的時機。王秀芬表示,無論是愛玩限制級或是輔導級遊戲的孩子,共同的特徵就是皆有約八成 (80%、83.7%) 的父母,並未陪伴這些孩子上網。這顯示家長或許因為上班忙碌而無法陪在孩子身邊一起使用網路,並且對於網路安全的保護措施,大多停留於最簡便、但效力較差的口頭約束告誡。

家長可上網查詢孩子常玩的遊戲是否超齡(http://gameservice.org.tw/gsgi_query.php),多方面了解孩子的網路使用情況,提早預防不當資訊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