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6)日的「核去核從」民間國是論壇,從會議舉辦技術的細節來看,稱不上完美,但會議一直到晚上6點多,會場仍然幾乎滿座,而且討論熱烈。這樣的會議,比行禮如儀、精緻華美的偽學術研討會有價值,也真實許多。

在會議中,反核的意見、論點是廣泛而且紮實的,可是政策上支持核四完工、商轉,甚至過去還主張核一、二、三延役的台電、能源會、經濟部卻惡意缺席了。唯一到場,而且全程參與的中央層級政府代表是環保署長沈世宏。

作為唯一的官方代表,沈世宏獲得不少掌聲,不過,看起來整個官方的出席或不出席,甚至沈世宏的發言,都經過精心設計。

沈世宏說,「非核家園」不是能不能做的問題,而是如何達成的問題,達成的時間表有多長,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其實,他真正要幫馬政府傳達的訊息只有一項,那就是︰「非核家園」不適合進行選舉操作。

不過,當沈世宏在他的陳述試圖要強調理性、客觀的時候也說溜了嘴,他說,要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很關鍵的是政治決心(political will)的因素。而馬政府在處理非核議題時,讓人感受最深的,就是缺乏政治決心。

其實早在2002年,國民黨擁有席位多數的立法院,就已經通過「環境基本法」,要求政府「應訂定計劃,逐步完成非核家園目標」。可是將近10年過去了,若不是311日本核災,政府部門大概不會有人記得「非核家園」這回事。現在福島核變血淋淋的例子擺在眼前,馬政府還在希望即將展開的選舉熱季不要談非核家園這個議題。

究竟要不要廢核?甚麼時候廢核?怎麼廢核?是誰在決定這些問題的答案?討論文獻中經常提到核電複合集團(也就是從使用核電得到好處的那些機構和人)的角色。以台灣的情況,也可以問好多問題。

李遠哲就問,美國已經幾十年不蓋核電廠了,為甚麼當年核四會交給美國GE公司去蓋?有沒有辦法廢核,關係到台灣電力供給夠不夠。台灣電力供給夠不夠,又牽涉到台灣電力備載容量怎麼訂,也牽涉到再生能源成長的速度夠不夠快。最後一個問題又必須看政策如何扶植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包括再生能源收購價格如何訂定。如果政府為了選舉考量不准提高一般電價,無法抑制電力消費,然後又放任台電去處理其他的問題,非核家園不可能有到來的一天。

相對來講,比較不受地震威脅的歐洲,已經有瑞士、德國和義大利表達了將放棄核電的決心。

瑞士是由能源部長宣佈,廢棄建造3座新的反應器。現有5座核反應器將在2034年完全關閉,此後不再使用核電。

德國原本已有非核計畫,現任基民黨總理梅克爾上台後,宣布延長17座核電廠的除役年限到2030年代中期。日本福島核災後,基民黨失去已執政50多年的巴登‧符騰堡邦政權給綠黨,迫使梅克爾內閣宣佈2022年前全面停止核能發電的政策。

義大利則是經過公民投票,以高達95%的多數,否決了總理貝魯斯孔尼的重啟核能的法案。

這3個國家,以不同方式展現廢核的政治決心。

台灣的核電廠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其承擔的風險比起前3個國家不知高出多少倍。況且台灣地狹人稠,一旦核電廠出事,便有滅國之虞,核電實在不是台灣玩得起的危險科技。

福島核災赤裸裸地展現了台灣可能必須面對的現實,廢核的時程表已經不容逃避,政府不做,人民便會透過選票或公投自己來做。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及立委選舉,能夠期待不談非核家園的議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