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今(3)日在newtalk《開放編輯室》節目中表示,「調查報導」在解嚴之後應該更加迫切,因為台灣在解嚴後已是公民社會,而他認為,深入介紹台灣有哪些公民社會上的阻礙;或者是哪些小人物正為了公民社會來努力,是相當重要的。

2011年卓越新聞獎特別為了「調查報導」新增獎項,並且指出調查報導對於社會監督的重要性甚大。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今日也指出,他當初於中國時報內成立「調查採訪室」,就是希望針對公民社會中的社會議題做深入的調查報導。

他並以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專欄中一篇探討過勞死議題的調查報導為例,指出像是在工運領域中,就是有些工運健將長期致力在過勞死問題的法制面修改,和陪同家屬走過傷痛的工作上。而報導這些故事,就是希望能夠藉由深入的調查報導,讓大家更關注這個社會問題,並且給予在這些領域上努力的人一些鼓勵。

何榮幸也以另外一篇,收錄在《消失與重生》專欄中,有關於台灣乾旱問題的報導舉例,指出他除了希望針對各種議題廣義的報導之外,也對於特別重要,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問題,做一連串的深入報導,喚起民眾共同解決這些問題。

此外,除了這些符合公共利益的「社會議題式」調查報導之外;何榮幸指出,「政經內幕式」調查報導也相當重要。他舉例,像是壹週刊所作的「國安密帳案」,就是相當標準的政經內幕式調查報導,這類報導負責探討政經議題上,是否合乎法律,並且讓社會大眾對此進行公評。

但何榮幸也說,台灣受到戒嚴的影響,媒體環境還不夠健全,因此「政經內幕式」調查報導擁有更高的難度與限制,需要社會大眾共同的努力去改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