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證券和IMF等機構預測中國將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立論的基礎都建立在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兩位數的經濟成長率。然而,中國這種高經濟成長率最近卻開始出現趨緩的現象。5月23日,高盛證券將中國的經濟成長預期從10%調降為9.4%。中國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在5月份也降到過去10個月以來的新低。這個現象引起投資人擔心,中國股市應聲巨幅下挫。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出面信心喊話,說該國的經濟趨緩是可以控制的,不會導致「硬著陸」(hard landing)。

相較於在一段強勁擴張期後,經濟仍持續成長,但不至於過熱而引發通貨膨脹,也不至陷入衰退的「軟著陸」(soft landing);「硬著陸」會導致突然間大幅衰退的情況,因此令人聞之色變。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在5月25日刊出一篇評論:<中國的成長風險:日益攀升的通貨膨脹和不透明的金融制度>,指出若相信中國當局和一些分析家所言,中國現在的經濟趨緩現象似乎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通貨膨脹將在這個月達到高峰,若政府提高銀行準備金,並且提高放款利率,似乎就可以使物價恢復平穩。

這個說法或許行得通,那麼整個世界倒也可以鬆一口氣;然而,世人也該想想另一種可能性:中國已經被逼到牆角。中國當局為了打擊通貨膨脹,幾乎已經用盡一切手段,熱錢卻依舊不斷湧現。結果,中國人民銀行投入大筆金錢干預匯市,想要確保人民幣的匯率不變,卻也造成必須增加貨幣供給的結果,如此將使銀行的實際利率仍為負值,意味著中國儘管嚷著要採取緊縮的貨幣策略,但實際上卻採取增加貨幣供給的鬆散政策。

當中國的經濟快速成長時,總有源源不絕的新增貨品可以吸收新錢,就不易發生物價上升;但生產趨緩而新錢又增多時,市面上就充斥更多的熱錢,可以買的貨品卻變少了,這是導致通貨膨脹的典型因素。政府採取限制成長的手段來遏止經濟過熱這項傳統策略,就浮現在中國當局腦海中。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及經濟快速全球化的影響,世人對中國經濟趨緩較以往更加擔憂。尤其是亞太地區各國的經濟成長已經太依賴中國。因此,全世界都必須注意中國的基本問題,包括其銀行系統的穩定性。北京無疑會持續堅持經濟屬於內政問題,不容干預的態度,但世人越來越需要看到中國的透明化。中國是世界鋼鐵市場的最大玩家,但沒有人清楚知道中國生產和消費的數量。金融體系更不透明,官方的資料令人懷疑;而其他國家都會公布的一些資料,在中國還被列為國家機密。

表面上,中國的國營銀行大幅打銷呆帳,從2005年的1兆人民幣,減少到2010年的3千億人民幣;事實上,中國政府卻在2009年要求銀行貸出1兆4千億,即便最樂觀的人也承認這些貸款中有一部分將會有去無回。可以用來遮掩這個事實的手段太多。在這個狀況下,想要投資到中國的投資人現在的問題是:要不要相信有政府控制的、也與上市企業緊密關係的而不能獨立運作的銀行之資產負債表。

《華爾街日報》在5月25日這篇評論在結語時指出,北京也許可以藉由再次要求銀行擴大貸款來促成下一波急劇增長,但中國成長模式的可用性卻顯然已經達到極限。中國人民銀行遲早得停止累積外匯存底,並停止大量貨幣供給。這將對造成嚴重的經濟衝擊,但總比照著目前的方向一路前進,最終遭遇更大的危機和衰退好。

儘管匯豐銀行中國股票策略主管孫瑜5月25日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投資人對中國「硬著陸」的恐懼是過火了;某些分析家還是認為中國有可能出現「硬著陸」。摩根大通公司的分析師莫瓦特(Adrian Mowat)就在5月17日接受彭博社電視訪問時指出,「硬著陸」的風險正在增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