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總統初選昨(13)日晚間進行第2場政見說明會,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申論、結論中均以「在地經濟」為主軸,論述她主張發展在地經濟,就能平衡城鄉差距和資源分配,有更均衡的產業經濟發展方向,在台灣社會就能有很多問題同時被解決。

蔡英文認為,如果能夠成功的發展在地經濟,可以因而創造許多新的就業機會;讓生產與市場連結;解決農業產銷問題;也可以讓城鄉產生連結、縮短差距;更可以讓農業再興,舒緩糧食不足問題;並活化台北以外的地區,提升各區域的居住品質,讓人民留在自己的故鄉,達到首都減壓、城鄉平衡,國土多核心發展的目的。

她特別強調,如果要執行在地經濟方案,包括國土空間利用、土地利用與水資源的調配,必須要有更合理的規劃,將生產、生活與生態結合在一起;再加入創新、創意、文化、人才等元素,才能提高在地產業發展的能量跟能力。同時,也要特別注意行政區域的劃分,必須配合國土規劃進行調整,現在改為5都17縣的行政區域,未來必須再做進一步的調整。

之所以會在這次的政見發表會上提出「在地經濟」的概念,蔡英文說,因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失業、放棄找工作的人,再加上不穩定的臨時工、派遣勞工和部分工時者,就有將近90萬人。每個月平均收入不到2萬元的也有200萬人口,他們要支付房租、養家活口,在沒有儲蓄只有負債的情境下,需要為他們的困境找尋出路。

但失業及所得偏低,只是當前經濟問題的一部分。蔡英文說,很多經濟弱勢族群都住在老舊社區、鄉村、南台灣的農業縣或偏遠地區。台灣很小,但區域經濟的落差很大,最窮的嘉義縣每戶平均所得,是最有富有的台北市的一半,大概56%。

造成這種結果的主因正是忽略了「在地經濟」,一種把人跟土地、文化、產業緊密結合的經濟型態。蔡英文說明,「在地經濟」將是一種複合式的經濟型態,有農村、農業,創新研發、文化藝術的創作、休閒產業,甚至可以與鄉村景觀及水土保持相容的輕工業生產,不僅能供應內外需求,而且有強化知識、科技與人文的元素,讓商品價格可以提高,生產者的收入也可以提高。

蔡英文舉了美國的西雅圖為例,而非繁華的紐約,前者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被微軟和波音等大企業當成發展基地。雖然改變產業發展方向並不容易,但身為國家領導人必須下定決心,在經濟治理上,一定要幫助弱勢者,但扶弱不應該只是給津貼、擴大社會福利,而是要幫助他們站起來。

蔡英文說,幫助農業、幫助鄉村產業,發展在地經濟,就是扶弱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她個人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