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是否會構成對美國的威脅,甚至導致與美國之間的戰爭?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S. Nye Jr.)在今年1/2月號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雙月刊上發表了一篇<中國的崛起並不意味戰爭>。英國劍橋大學美國研究計畫主任哈爾珀(Stefan Halper)則在3/4月號的《外交政策》撰文批判此說太過樂觀。

某些學者舉美國當年和平崛起取代英國的先例,來推論中國將來取代美國時也會如此。哈爾珀認為這實在是胡說八道,蓋美國和英國都是民主、信仰基督教、英語系的盎格魯-撒克森國家,他們之間互換位置的過程怎能提供中國崛起的藍圖?

哈爾珀說,他並不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無可避免。中國軍方的氣燄值得密切注意,但應該還可以管得住。中國在陸海空的戰力還輸美國一個世代。中國的經濟成長和重商主義式的貿易政策讓中美商業關係緊張,但還不到令人絕望的地步。即便中國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也不會只對美國單方面不利,畢竟美元若貶值,中國也會損失慘重。

哈爾珀認為,某些人推論華府和北京能夠和平地合作,是過度簡單地假設中國的崛起會是平順的。事實上,中國必須不斷地面對紛亂,使這個國家太過關心自己而變得難以預測。中國必須要處理內部的族群緊張、貧富不均,共產黨的意識形態過時而不能為國家價值和市民社會提供定義,共產黨也正在轉型,而民族主義蔓延並且可能造成致命的危險。北京為了要成長,對其他國家採取壓榨的貿易手段。為了要奪取能源和天然資源,中國不惜威脅他的鄰邦乃至遠在非洲的國家。

哈爾珀指出,儘管中國模式還沒有威脅到民主國家,卻受到大部分獨裁國家的歡迎。中國以自己的經濟成就來合理化獨裁統治,讓其他的國家更難追求民主。一言以蔽之,中國對美國和西方世界而言是一個既存的挑戰,而不是夥伴,也非朋友。

奈伊也在本期《外交政策》雙月刊回覆哈爾珀說,他也不認為美中關係能像當年的美英關係那樣和諧,但至少不會像一戰前夕英國與德國之間的緊張衝突。他在上一期《外交政策》雙月刊發表的大作重點,只是想指出錯誤的歷史類比是不恰當的。

奈伊在其大作《權力的未來》中也曾指出,中國在未來數十年內難以和美國並駕齊驅,美國也不會在一夕之間衰敗。然而,奈伊認為哈爾珀高估了中國模式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過去2年來,許多中國人誤信美國衰退論,而他們日益強悍的對外政策也損害了自己與印度、日本、韓國和東協國家的關係,他們大費周章地杯葛諾貝爾和平獎也得不到多少支持。「北京共識」只對緬馬(舊譯為「緬甸」)和辛巴威這種國家有吸引力,卻不受同樣在崛起的巴西和印度所青睞。再說,也沒有幾個獨裁國家真有能力採用中國模式來追求經濟成長。

奈伊說,中國不像納粹德國或蘇聯,對美國而言並非一個既存的挑戰,而是一個充滿問題,但美國還可以跟他發展正常的競爭與合作關係的國家。他上一篇文章的重點,是要對美中兩國內部鷹派所誇大的一些錯誤類比提出警告,避免兩國真的讓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