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殼newtalk 2010.12.13 文/蔡宏明

景美人權白色恐怖主題展系列5

突然消失的廣播天后—崔小萍

崔小萍是1960年代中國廣播公司當紅的廣播劇導演及女主角。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萬千聽眾每晚都會準時收聽,她迴盪在大街小巷,嗓音婉轉、扣人心弦的戲劇情節。1968年6月崔小萍突然不再出現,社會上流傳著:崔小萍是一個「匪諜」,已經遭當局逮捕、槍決,也有人說她畏罪自殺。

其實,崔小萍當時正被調查局關在台北市吳興街的偵訊房裡審訊。當局指控崔小萍在大陸時曾參加「少年先鋒隊」,到「青年訓練班」受訓,1947年隨劇團來台公演指控她「隱射統治階級黑暗,煽惑工人掀起階級鬥爭,暗示匪黨前途光明,從事為匪宣傳」。

崔小萍不堪特務疲勞審訊,在失去自主的情況下,只得配合當局編造不實口供。1970年5月21日當局以「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顚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將崔小萍定罪,一審判她無期徒刑,後改判14年徒刑。

作育台灣的戲劇廣播人才

崔小萍,1922年生於山東濟南,曾以藝名艾納與演員井淼合組曄曄戲劇社演出《欽差大臣》等劇。中日戰爭時赴重慶國立藝專就讀,畢業後到處演出舞台劇。1948年隨劉厚生的「上海觀眾演出公司」戲劇藝術團來台巡迴公演,大陸淪陷後獨自留在台灣。

1959年獲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銀鑼獎,1966年導演黑白片《窗外》,後加入中廣擔任廣播劇編導,並在國立藝專及政工幹校任教。

被捕後,崔小萍先在景美看守所羈押等待判決,判刑後移到土城清水的生教所(後改為仁教所,簡稱「仁愛莊」),1975年蔣介石逝世獲減刑,1977年出獄。入獄前曾出版廣播劇集《芳華虛度》、《受難曲》、《第二夢》;1989年出版《崔小萍獄中記》,1994年出版《表演藝術與方法》,2000年獲廣播金鐘獎特別終生成就獎。2001年出版《天鵝悲歌》。

台灣廣播劇藝術化的第一人

崔小萍是台灣第一位將話劇形式,運用在「廣播劇」上的傑出人物;她運用各種聲音效果,追求藝術化的呈現,因而奠定了「廣播劇」的型態。她在中廣16餘年,共製作700多部廣播劇,極受聽眾喜愛;廣播劇開頭的「崔小萍導演、李林配音……」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廣播詞。

後來她被移往仁愛莊服刑,教導難友唱歌、跳舞、演廣播劇。崔小萍作品包括:《千金丈夫》(1953)、《馬車夫之戀》(1956)、《鄉下少女》(1956)、《懸崖》(1961)、《海埔春潮》(1961)、《街頭巷尾》(1963)、《窗外》(1965)、《海誓山盟》(1966)、《貞節牌坊》(1966)、《孤兒奇遇記》(1966)、《日出日落》(1967)、《少女的春天》(1968)、《飛越陰陽界》(1989)。(本系列完)

80歲的崔小萍。圖片來源:崔小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