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物理系劉怡維副教授的研究團隊,花費近10年的研究發現,質子的大小比過去研究結果小!這項重大發現,不只背離目前所有相關理論與實驗,更讓百年建立的原子物理學出現矛盾與不一致,因此可能改寫大學物理相關教科書。

此項研究也被刊登在最具權威的科學刊物《Nature》雜誌中的封面故事。

劉怡維表示,此研究結果在目前生活中,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主要是知識上的進展,滿足人類的好奇心。這項發現,將使原子發出光譜位置的計算重新被判定。

劉怡維研究團隊以奇異氫原子(Exotic atom)光譜測量發現,組成元素之一的質子,大小竟然比之前的研究結果小4%。奇異氫原子是由一個帶負電的渺子(muon)圍繞質子所組成,渺子相似於電子(故以渺子取代電子,作為研究的標準),又由於它更靠近質子,故能更準確的「測量」質子的特性。

渺子質量比電子重200倍,因此它運行的軌道比正常的電子軌道小了200倍,所以更加靠近質子。研究團隊使用特製雷射照射,所產生頻率的不同,來判斷光譜頻率的對應位置變化,在2009年7月5日,偵測出累積近半年的光譜記錄有所變化,進而決定質子的半徑。

質子半徑原本被公認為0.8768飛米 (每一飛米(fm)為10-15米(m)),劉怡維指出,新研究數值0.84184飛米,與公認值誤差4%。也因此部分物理理論公式將重新被檢視,像是目前最精確的基本物理常數-雷德堡常數,及當前已被精準檢驗過的量子電動力學(Quantum electrodynamics ,QED)。

劉怡維說到,未來五年內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更改,就算會有更改,也會因此研究結果為基礎去做改變,研究團隊也非常感謝行政院國科會持續不斷的經費支持,讓他們有更優越的研究支援「透過看到更小的東西,希望未來可以發現更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