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簽定ECFA之後,到底能否順利與他國簽定FTA,是國人高度關切的問題。因此,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施大偉(David Sheer)前天在華府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與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合辦兩岸關係研討會,就特別引起國人關切。很不幸地,中央社在報導這則新聞時,卻出現漏報關鍵談話情事,以致國內部分媒體也錯誤跟進。

簡言之,8日上午國內的報紙都引用中央社的新聞稿:〈美首度表態:台灣有權談判簽定FTA〉;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一些媒體才轉而注意到〈牛肉問題未解_美澆息台灣FTA一頭熱〉、〈美國務院:目前無意與台談FTA〉。對同一場談話,有如此兩極化的報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原因出在國內媒體昨天早上都倚靠中央社所提供的新聞稿,這篇稿件從頭到尾沒有提到施大偉副助理國務卿說的一段話:「台灣很清楚地表明希望能與一些國家,包含美國在內,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然而)美國沒有計劃在此時與台灣針對自由貿易協定進行談話。」(Taiwan has made clear it aspires to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a number of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 plans to begin talks with Taiwan about an FTA at this time.)英文原文摘自美國國務院新聞稿,詳見: http://www.america.gov/st/texttrans-english/2010/July/20100708162518SBlebahC0.9115978.html&distid=ucs#ixzz0tDSj0pYP

閱讀國務院新聞稿全文,不難發現這段被中央社漏譯的文字,正是關鍵中的關鍵。中央社記者在翻譯時,既然注意到「施大偉在發表專題演說時,照稿說明…」,實在沒道理會出現漏譯原稿核心重點的不專業現象。

所幸,法新社也針對施大偉的談話發了一篇外電,標題就講明〈美國排除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指明儘管台灣的總統馬英九信誓旦旦向選民推銷,說簽了ECFA之後,台灣就可以跟世界主要國家簽署FTA,中國也不會反對;事實卻是,美國以牛肉進口等爭端為由,排除與台灣討論FTA事宜。

國內媒體或許是看到香港明報等國外媒體引用法新社的報導,或許是早一步收到美國國務院的新聞稿(今日上午10:43收到),因此趕快在後來的報導中補上「但他也表示,美國目前無意與台灣展開FTA談判。」儘管如此,到今天還是有媒體錯信了中央社的標題〈美首度表態:台灣有權談判簽定FTA〉,在報導的內文中說「美首度表態:台灣有權談判簽定FTA」。其實,昨天晚間新頭殼Newtalk就發布新聞說:「這是美國一向的態度,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日前訪台時,就表示過同樣的說法。」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國內的媒體人記性會如此差,不僅不記得薄瑞光講過的話,還會因為中央社下錯標題〈美首度表態…〉,以及漏譯了外國涉台事務重要官員的談話要點,而把新聞的重點整個搞錯,以為這件事的重要性是美國首次表態,而不是〈美國排除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事實上,美國不跟台灣談FTA,對馬英九總統向國人信誓旦旦的保證,已經是一件十分難堪的事實;也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馬政府上任後掌握公共媒體人事權時,曾經把手伸進中央社,要求該社記者不可批評中國,甚至要求記者修改關於毒奶粉事件報導的事實。

中央社是我國的官方通訊社,國內媒體相當仰賴其供應的新聞稿。如果中央社刻意(而非疏忽)地漏報錯報,國人看到的新聞就會是錯誤的,這豈非是一個牽涉台灣人知的權利,且至為重要的關鍵問題嗎?